又是清明時節

  剛過了聖週的復活節後,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有觀點稱,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清明掃墓的核心意義在於慎終追遠,追思先輩是為了更好紀念其歷史功績,從血緣上記住一脈傳承。當前人們念念不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際,一些中國傳統節日和民俗被強調(如清明節),理所當然。
  有人說,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得以傳承,與清明時節對先人的“祭亡以禮”是分不開的。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孝道觀念,成為今人敬孝、感恩、處事的行為准則。這種禮儀,既可以表現為對先祖的感恩之情,也可以表現為對去世故舊、先烈的懷念之情。宣揚崇親敬宗、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風尚,正是儒教倫理“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精神內核的體現。
  事實上,本地華人多已入鄉隨俗,多是以十一月萬聖節、萬靈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我也常有提起,幾十年前墓園開發較少,華僑義山每逢萬聖節、萬靈節總是人潮暴滿。當時華僑善舉總會曾大力提倡華人社會,應以清明節禮祭先人和亡靈,這也成歷史往事的記憶。我們生活中的菲華社會,是一個充滿傳統意識的社會,對亡故先人懷有一顆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緬懷之情,有血濃於水的殷殷情愫,從而增強了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
  就在昨天,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閣下率使館官員與菲華主要團體代表等前往華僑義山,向與菲律濱人民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血灑千島的華僑烈士敬獻花圈。我們的先賢前輩帶著“以和為貴”的文化傳統,踏踏實實為菲律濱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曾與菲律濱人民並肩反抗殖民統治者和法西斯侵略者,在和平的時期救災賑災,扶助貧窮,支持教育,展現崇尚和平、和睦、和諧的胸襟和視野,堅定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一貫傳統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