龕位及環保殯葬

  近廿年來,香港的殡葬方式發生了改變,由「入土為安」漸漸走向火葬,化為一縷青煙,原因是缺乏土地讓先人土葬。為因應「死人佔生地」,港英於六、七十年前實行入土者滿十年之前,要起骨(拾骨)遷葬或火化,讓出墓葬土地給其他遺體入土。
  由於墳地不足,港府積極推行火葬,已漸漸得到市民接受。問題是何處置骨灰,數十年以前的孝子賢孫會把先人骨灰帶回家中供奉,近代則有改變,家居狹窄的港人會把先人骨灰移奉商業龕場或佛寺、道觀及宗教龕場。這些商業或「非營利」場所都要收費,由數萬元至五百萬元,有些是永久的,有些則以月計費,也有以一年、十年、二十年及永遠作收費多少人的準則,這些收費包括龕堂的建築費及管理費用,商業性的還包括商家的利潤。
  有香港商人在香港附近的內地山林設立龕場、墳場,招引香港孝子賢孫把先人遺體帶到內地入土或安放,收費較香港便宜許多,永久入土安葬墓地費在三萬多港元以上。
  近幾年香港人會把先人骨灰進行海葬,花一點點錢顧用海船把先人骨灰載到外海,撒向潔淨大海。
  還有一項骨灰處置形式叫「園葬」,把骨灰撒於特定公園、草地、花圃或樹根。
  骨灰海葬和「園葬」都被宣傳為「環保殡葬」,人死了一了百了,不要再佔有土地,易於理解,海葬易被接受,園葬則被部份人異議,就說花葬吧,過程是這樣的:在花圃撒下骨灰,再在骨灰上鋪下一層泥土,繼而播下花籽。多數的觀賞花類植物只能短期生長,數年後會枯萎死去,花枯死後又會再次翻土,據管園的工作人員告訴園葬者的親人說,一些時日後園葬地會翻土、重用於另一起園葬,同一園地會用數十次、數千次,這樣可以節省用地。
  鄰近香港的內地墓地和龕場近來不斷在港報刊登廣告,永遠墳地每位三萬多元(起),永久龕位收數千元,政府設立的龕位雖然便宜,但要排隊等候和抽簽,不易如願,心急的後人會選擇把先人骨灰安放在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