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池

  中國式的寺廟除了供奉神佛的殿堂建築,寺前還常有放生池,讓善信放生遊水動物,包括魚類和龜鼈。
  說起放生地,它的建築可能是四周磚塊疊成,池中有一渠道和鄰近的江河連接,大雨後池水滿溢時,雨水順渠道排泄到江河,乾旱時江河水由外灌注入池,維持池水份量。在渠水灌排的過程,池中生物有機會順勢離開放生池。
  對生物遊離放生池,你有何感想?
  其實不要想的太多,讓池中生物遊離,是建造放生池的本意之一!如果放生池是一潭死水,放進去的生物便無法離開,違反放生的本意。
  常有人在寺廟周邊售賣小鳥,讓好心和少加思索的善信買來放生;也有小販售賣遊魚、龜鼈,善心人買來置於「放生池」。
  其實,放生的本意是讓出生路,讓生命延續,萬物都有生存的權利,「放生」是順應天意。
  放生池這一形式始建於公元七五九年,唐肅宗下令所有佛寺建立放生池。「多寶名經」記載當時八十一所佛寺在皇帝的命令下建立了放生池。放生池的功能除了「放生」,池水也能調濟環境,抑制粉塵,又具有防火的作用,佛寺一旦失火,池水可以用來滅火。
  有人說信徒放一次生,就積一次德,象征了「吉祥雲集,萬德莊嚴」。我卻認為,拯救生命於危難者是積德,胡亂放生是失德。
  一般放生池呈長方形,是禪宗寺院中常見的配置形式之一,周圍用琉球石灰岩石塊砌成;也有建成不規則的人工湖,配置流水假山和種植水生植物。
  香港和兩岸的一些寺廟的放生池被人飼養鯉魚,更有被人放入凶惡水生動物,招致池中弱小魚類被攻擊,違反放生原意。
  也有人發現某些寺廟的放生池因雨水不足而乾涸,加上管理不善,池中生物渴死或缺氧、缺食,招致被「放生」動物受到折磨,後果和放生背道而行。
  如果寺廟神佛要適時貼金,那放生池更要及時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