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洋譯

  外國人說中文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而中國人認為古文又難記又難懂。那麼,外國人遇到中國的古文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觀察網在2024年4月1日發表了專欄作者“伍麥葉的熏籠精”寫的一篇評論《孔子怎麼成了“坐在河岸等待敵人漂浮屍體”的使徒》,裏面提及阿聯酋《海灣報》發表的《中國作為變化世界中的超級大國》,提到了阿拉伯人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現在那麼強大了,還不肯承認自己是超級大國?後來,有人說中國人這樣做是在遵循孔子的教誨。因為孔子曾經說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中國並不急於扮演強大的角色,而是遵循哲學家孔子的教誨,就像耐心地坐在河岸上等待敵人的屍體漂浮(以應對國際局勢)。而原文真正的意思是,孔子感歎時間像流水飛逝,一去不復返。
  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大的誤差呢?因為全世界都非常相信西方的學術權威,認為西方的研究才是正確的。而西方對中華文明文化的理解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闡釋,這種闡釋本身就有很多誤解和歪曲。然後阿拉伯人再通過西方來解讀中華文明文化,加上語言和文化意涵的雙重翻譯,出現這種錯誤是正常現象。比如孔子曾經說過,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意思是每個人都要明白自己的定位,定位對了就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到西方學者那裏就變成了“Know thy place”,意思要人民服從等級秩序,這就是西方推崇的“中央王國論”。然後到了阿拉伯人那裏,就變成了“理解你的祖國”,變成了中國人強調社會勝於個人,秩序是最高價值,所以中國人要服從孔子的教誨。
  也許一個中國人看到這裏已經開始頭暈腦脹了,但是阿拉伯人卻認為這樣的翻譯才是正確的。因為很多阿拉伯國家都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人民接受的教育就是要遵循先知的教誨,所以他們認為中國人遵循先賢的教誨是理所當然的。同樣的,如果菲律賓學者從西方文獻那裏去解讀中華文明文化,肯定也會出現誤解。要知道,那些通過西方文獻去解讀中華文明文化的阿拉伯學者,對中國充滿了好感。而菲律賓學者如果受到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故意歪曲和抹黑,那麼解讀的結果肯定是負面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向菲律賓主流社會傳播正確的中華文明文化,這樣才能真正促成菲中民族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