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外國人多些了

  去年秋天我回了一趟國,發現首都機場鮮有外國面孔,免稅店也多半關著門,倍感憂心,所以寫過一篇名為《一種奇怪的現象》文章。時隔半年,這次清明回家祭祖,發現有了不少改觀,機場外國人明顯多了,出入海關外國護照持有人開始排隊長了,行走周邊也能夠聽到一些外國聲音了,感覺上自然欣慰了不少,一個靠改革開放才有今天輝煌的經濟體,不能突然就離開了國際經濟大集體。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與消費)少了哪一項都無法平穩運行,外國人突然不來了,出口突然下降了,產品過剩也沒有人買了,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不管是主動脫鉤還是被動脫鉤,都是難以接受的,畢竟我們在近代歷史上已經數次吃過閉關鎖國的虧了。如果還有人意氣用事,想通過內循環來搞經濟,那是農耕社會的思路,結果肯定是死路一條,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是靠內循環發展起來的。回顧中國疫情以來的歷史,過度的隔離與封鎖是造成外國人與外資撤離的主要原因,一個主觀的政策帶來的影響十數年都難以消除,經濟受傷,政治受傷,外交受傷。好在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近期也采取了一系列密集的措施,現在才有了一些恢復的跡象,但與疫情前國際經濟合作的熱絡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相比,還有天差地別。蕭條的經濟形勢已經讓普通老百姓體到,沒有了國際化與商業化,發展無從談起,沒有了與發達經濟體的互動,自我提升無從談起,希望國際交往能夠盡早恢復,經濟聯繫變脫鉤為緊密掛鉤。
  從機場外國人的面孔及語言上判斷,發達經濟體的人數很少,非洲與東歐的聲音較多。但來者是客,無論貧富我們都歡迎,只要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希望跨國公司盡早回歸,希望港澳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投資的窗口地位得到鞏固與發展,實惠就是實惠,其它都是瞎扯。內循環那是把球往自己門裏踢的,自給自足就是閉關鎖國。
  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希望有關方面密切洞察國際形勢,務實的推動經濟與外交,以謙卑的態度與友鄰交往,多輸出產品少輸出理念,多創造財富少制造麻煩,多教化民眾少教訓他人,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才能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