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跨海大橋的可行性

  一灣淺淺的臺灣海峽,分隔着臺灣與祖國大陸,目前兩岸往來只能通過飛機或者輪船。如果有一天可以乘車或者坐高鐵去臺灣,那該多好啊!
  自從港珠澳大橋通車的那天起,有人就大膽提出,下一步就造臺灣海峽大橋。在2019年舉行的臺海通道與金馬橋研討會上,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就表示,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建成,增強了我們建設橫跨臺海大橋的信心。
  作爲基建狂魔,中國的跨海大橋修建技術已經十分嫺熟,也修建了許多世界級的橋樑和隧道。所以,對於修建臺灣海峽跨海大橋,在技術上並不存在問題。但是修建跨海大橋不僅要考慮技術難度,還要從長度,氣候,地質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還是得因地制宜。
  臺灣海峽北部最窄處有130多公里。從福建長樂出發,經平潭島,然後跨越臺灣海峽,最後到達臺灣新竹,線路的一端靠近福州,另一端靠近臺北,大概140公里。目前作爲世界第一長的港珠澳跨海大橋,也不過55公里。修建這55公里的跨海大橋,用了9年的時間,並投入了約1269億元的資金,其艱辛可想而知。所以要修建一條比港珠澳大橋還要長2倍半的臺灣海峽跨海大橋,其工程難度,建造成本,後期的維護費用都是難以想象的。
  臺灣海峽地質結構複雜,地震活動較爲頻繁,平均水深60米,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修建跨海大橋,並無先例,難度較大。
  臺灣是受颱風侵襲次數的最多的地區。據中國天氣網在1949年至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是颱風侵襲達129次。這樣的氣候條件,即便臺灣海峽的跨海大橋能順利建成,每年也都要經受颱風的嚴酷考驗。
  另外,臺灣海峽漁業資源豐富,是中國的重要漁場,海峽底部還富含油氣資源,填海造陸會破壞原有的海洋環境,威脅海洋生物的安全;修建跨海大橋,還會影響海上運輸通道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