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菲華人血淚史

  我好像有“無錢人”的天然屬性,先是加入了菲律賓華教界,最近又跟菲華報社和菲華文學扯上了關係。有人笑稱我參加的是菲華社會最窮的三個單位,沒“錢”途。我認為,菲華社會是一個商業社會,談起做生意,“咱厝人”一個比一個厲害,開口閉口都是上千萬上億的生意。大家都喜歡參加各種商會、同鄉會、宗親會,因為可以多認識人,好做生意。那些關於華教、華報和華人文學的單位或者社團,要麼囊中羞澀,要麼門可羅雀。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也怪不得現在的菲華人,閩南人的祖先來菲律賓就是為了賺錢的。閩南地區多山,耕地很少,而且大部份是那種適合栽種番薯的紅土地,而不是適合稻米的黑土地。只吃番薯雖然可以頂餓,但是番薯只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一種或者幾種營養成分,長期只吃番薯會引起營養不良,所以必須混著稻米吃。閩南雖然靠海,但是以前的漁業不發達,木船最遠的捕魚離岸距離不能超過12海裏,大概是24公裏。新中國成立以前,大部份漁民的漁船只能載兩三個人,只能在離岸五百米內的海上捕魚。所以閩南人的嗓門特別大,因為海風很大,站在岸邊的老婆要喊船上的老公吃飯,要使勁地嗷嗷叫。
  所以閩南人很早就開始下南洋,東南亞是閩南人最主要的目的地。根據統計,1990年前後,大概有3,700萬的華人居住在海外136個國家地區,其中70%居住在東南亞。這3,700萬華人中,一半居住在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這三個國家,菲律賓還不是最多的。因為當時殖民菲律賓的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人把菲律賓當成熱帶經濟植物的種植地,種植那些從美洲大陸引進的農作物,比如各種薯類和花生、煙葉、玉米。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很少,為了更好地奴役菲律賓人,就利用華人來管理菲律賓人。如果用現在的公司制度進行比較,西班牙人是老闆,華人是經理,菲律賓人是打工的。殖民者的壓迫總是無底線的,肯定會引起被統治者的反抗,而每當菲律賓人起來反抗的時候,西班牙人就把負責管理的華人推出來當“替罪羊”,說華人在欺負菲律賓人,然後對華人展開大屠殺。根據史書記載,從1603年開始,西班牙先後對菲律賓華人展開十次大屠殺,至少造成十萬華人喪生。
  可悲的是,西班牙人走了,後來的統治者學會了這套統治方式,一次次把華人推出來當“替罪羊”。也許又要來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