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事件反襯多邊主義不可取代性

  近期,美國在疫情期間推動“反中國疫苗”行動的事件正持續發酵。據報道,外交部一位官員日前表示,仍在尋求五角大樓澄清一項秘密的美國宣傳行動,該行動試圖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讓菲律賓人對中國疫苗產生懷疑。先前,路透社調查顯示,疫情期間美軍在社群媒體平台X上開設大量冒充菲律賓人的帳號,發布諸如中國疫苗是“假的”、“不要相信中國”等推文。
  消息爆出至今,美國遲遲未有回應。25日,參議院對此舉行聽證會。會上,外交部官員銀沙加表示外交部已通過“定期磋商機制”聯繫了美國駐菲律賓大使館,但“還沒有收到任何關於證實、否認或其他方面的官方和正式回應。”
  美國“不回應”本身也能說明問題。在事件基本事實業已清晰的情況下,美國的做法和事後態度值得深思。
  實際上,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的疫​​苗援助不只針對菲律賓。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向東盟國家提供的疫苗超6億劑。根據美媒報道,2021年底的調查中,58%的東南亞政府、企業和民間社會領導人對中國的疫苗援助評價最高。有評論稱,中國與東盟在抗疫方面的合作一度推動雙方關係邁上新台階。
  國際關係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歷來重視發展同東南亞國家關係,始終視東南亞為其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因此疫情期間東南亞成為中國疫苗海外合作的重點區域。客觀看,中國疫苗是東南亞國家可在短期內大量獲得且價格適中的疫苗,且在東南亞疫苗供應中,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多邊機制扮演了重要角色,為菲律賓等地區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購買和捐贈奠定基礎。
  疫苗事件發酵至今,反襯出多邊主義在本地區的不可取代性。70年前,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地區多數國家所接受。在當時美蘇兩級對立的世界格局中,這五項原則為各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一個國與國相處的新模式,具有多邊主義色彩。它也與同時期的不結盟運動等一起,組成了當時第三世界國家為尋求一種新生存空間所做努力的重要部分。
  如今的世界,與70年前大不相同。夾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菲律賓當然應該有自己的戰略考量。本地區的地緣戰略位置,使得菲律賓在大國的競爭與合作上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中國出於維持其周邊地區和平穩定,保證自身發展的需求,希望與菲律賓和平相處;另一方面,身為域外國家的美國,出於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對亞太地區多有佈局,加之歷史原因形成的菲美特殊關係,也離不開與菲律賓緊密合作。
  進一步看,本地區多邊機制的形成和發展同樣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從疫苗合作便可窺見,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多邊機制,可以在關鍵時期發揮重要作用。堅持獨立自主,不主動選邊站隊,以多邊主義視角看待問題,對菲律賓來說是更好的選擇。
  近年來,菲中雖在南海等問題上多有摩擦,但雙方也表現出了對話的意願。外長曼納洛日前表示,菲律賓正打算與中國啟動雙邊磋商機制,討論近期海上衝突,為恢復互信鋪路。中方同樣一直強調以對話解決問題。事實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正是管控分歧,主張對話。其實踐也已證明,不同政體、立場的國家間是有合作空間的,前提是盡量排除域外勢力干涉。
  疫苗事件的真相還未水落石出,但至少在菲中關係的處理上,菲律賓或許應更加斟酌。更多看到多邊合作機制下實實在在的成效,避免因“偏見”而跳入意識形態陷阱,方能真正實現“平等互惠,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