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三尺有神明

  《增廣賢文·上集》:“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有一篇文章提出一個問題: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擁有無上法力,為什麼不提前阻止人作惡?
  在理論中,善惡是相生共存的,世上不存在單純只有善或者單純只有惡的人。所能做的,是以心中的準則去協調所有的言行,在保持本身正當利益的同時也不損害他人的合理權益。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點,略有偏差,就會從善滑落至惡。可惜的是,世間多有滑落者,一個個卻並不自知。
  “神明擁有無上法力,為什麼不提前阻止行惡的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會涉及到三個方面的義理:其一,善惡的標準是什麼?其二,善惡的根源在哪裡?其三,如何去解讀勸善的意義? 
  為什麼神明不會去阻止惡人為惡的疑惑,在神明的視角中,善惡本是人間生活的某種秩序,是帶有人的主觀意識的,並非皆準的法則。從惡至善,是人間的“法則”,所以更需要人的自我覺悟。
  老子曰:「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下一句話就是「不畏人知畏己知」,它出自一首詩,也伴隨著一個典故。清朝雍正年間,有個叫葉存仁的人,他做官三十多年,清廉自守。在離任時,僚屬們要派船來為他送行,但船卻遲遲沒有來,直到明月高掛時,方才見到划來一葉小舟。原來僚屬們準備了臨別贈禮,故意等到天黑才送來,以避人耳目。送別之情不好拂,但送行之禮不能收。葉存仁賦詩寫道:“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太上感應篇》:「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