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近日放言,他將於就任首日簽署行政命令,對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入美國的所有產品徵收25%的關稅,並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額外加徵10%關稅。這是特朗普當選後首次就關稅問題作出明確表態。墨西哥、中國和加拿大,依序為美國前三大的進口產品來源國。還未走馬上任,特朗普先給自己的貿易夥伴了個“下馬威”。
有人擔憂,特朗普此舉是新一輪貿易戰的“前奏”,也有觀點認為,這是一種“交易的手段”。特朗普的財政部長人選史考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關稅問題上被視為溫和派,他曾表示,當選總統威脅大幅提高關稅是特朗普談判策略的一部分。在許多人看來,特朗普將關稅當作實現美國經濟和政治利益的武器,敦促他國實現對美國有利的舉措,從而服務“美國優先”戰略。
然而,提高關稅真的絕對利於美國嗎?特朗普先前宣稱,高關稅並不會加劇美國國內的負擔,只會成為被徵收國的成本,已被不少經濟學家證實具有誤導性。實際上,關稅費用是由進口貨物的企業直接向美國政府支付,企業面對高昂的進口關稅,很可能透過漲價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根據BBC報道,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對進口洗衣機徵收最高50%的關稅後,美國洗衣機的成本上升了12%。有研究指出,如果特朗普落實競選期間的關稅承諾,美國消費者的年度消費能力可能會損失多達780億美元。
誠然,高關稅在短期內或許會為美國本土產品帶來更廣大的市場,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有利於特朗普的“製造業回流”目標。但關稅也會抬升商品價格、助長通貨膨脹,並推動美元走強。強美元之下,反而會促進進口成長,擴大貿易逆差,影響製造業回流。種種悖論都需要特朗普在施政過程中面對、平衡和解決。
更為關鍵的是,時時揮起關稅大棒,並將其視為對任何有可能危害美國的國家的懲罰,不僅無法徹底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還會對全球貿易以及地緣政治造成諸多影響。
在特朗普針對墨、中、加三國發表上述言論後,墨西哥總統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回應稱,如果美國對墨西哥徵收關稅,墨西哥也將被迫採取對等措施。若特朗普真的履行競選諾言,對所有進口商品全面徵收20%關稅,可能導致更多國家採取反制措施、予以報復,這將在更大範圍內乾擾國際貿易的正常流動,造成全球貿易環境惡化。
事實上,特朗普一再提及關稅話題,已經為德國、日本等近年來受通膨攀升、經濟成長低迷困擾的盟國帶來了較大焦慮情緒。關稅威脅及其寒蟬效應,不僅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分裂趨勢,也可能致使美國與其七國集團及二十國集團的盟友漸行漸遠。
在特朗普的上一任期內,其關稅政策以及由此引發的中美貿易戰,為世界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然而,與當年不同,有了一定“心理準備”的中國,對美國而言將成為更有韌性的對手。在特朗普此番就關稅問題表態前,中國商務部印發了《關於促進外貿穩定成長的若干政策措施》,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則表示,“中國有能力化解和抵禦外部衝擊帶來的影響”,並再度提出中國正建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一旦落地,受影響最大的,未必是一直以來被當作標靶的中國等大國。全球供應鏈下,牽一發而動全身,而對大多數中等國家而言,受自身經濟體量影響往往更依賴國際市場推動經濟成長,形成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出口導向經濟,菲律賓也是如此。因此,全球性的匯率變動、貿易壁壘等帶來的挑戰,對中等國家的打擊可能更甚。近期,拉丁美洲國家及美國傳統盟友與中國密集互動,被視為尋求多元市場的訊號。
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下,為自身考慮固然沒錯,但無差別攻擊帶來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如果關稅真的成為大國遊戲的外交武器甚至脅迫手段,那麼沒有一方會是贏家,每個人都會付出代價。對世界而言,只有合作與多邊主義,才能帶來真正的繁榮與發展。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