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

北 雪

  近日,在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CCTV4),正在播放一部題為「中國智造」的電視紀錄片,片中主要介紹了「中國製造業再次迎接歷史性的機遇與挑戰,為了建設製造強國,二零一五年,中央制定了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即『中國製造2025』,其中更是把『智能製造』做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技術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因此,我們第一次看到了有別於「中國製造」的新詞——「中國智造」。
  我們知道,製造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主要動力;正因如此,「中國製造」的品牌、商品遍佈世界各地:小自一個牙刷、大到飛機、輪船,到處都可以看到中國製造的產品。但這些產品在普遍被認為是「物美價廉」的同時,也往往由於部分產品的質量問題,使得有人將「中國製造」與「質次價低」畫上等號。
  「中國製造」之所以會出這樣的現象,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創新發展」,而採用的大多技術都是「抄襲或模仿」。
  記得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當筆者在老家第一次見到由日本製造的黑白電視機時,彷彿就像看見了世界上最新奇的東西。為了能夠看是一次電視節目。要跑到很遠的機關、單位,與許多人一起觀看只有一兩個頻道的節目;到了八十年代,家裡才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下了一台十二英吋的黑白電視機,記得那時的售價大約在四百元人民幣左右,我們是分成一年時間,每個月支付三十元左右。
  但當我們還在分期付款的時候,中國一些組裝、模仿的電視機紛紛出現,價錢比日本原裝機便宜一半以上,但質量卻遠遠不如。
  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電視機等家電產業,在其他許多產業方面都有這種模仿、抄襲出現。
  令人可喜地看到,隨著中國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中國製造」已經有了跨越式發展,並上升到了「中國創造」,以及現在提出的「中國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