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幾份報

林炳輝

  讀罷新面孔的《海絲商報·菲律賓版》,該為故鄉的報刊繁榮祝賀。泉州地區又新增一份報紙了。
  繼《泉州晚報》復刊後,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石獅市史無前例地創辦了《石獅日報》,之後又有了《晉江鄉訊報》,連同發行世界的《泉州鄉訊》,泉州地區公開發行的至今有五家報社了吧。
  《泉州晚報》的前身是《泉州報》,筆者年輕時曾在該報任記者、編輯。那時報社編輯部不外也就是十幾個人,幹得風風火火的。文革中期,說是要「統一宣傳口徑」,硬是叫《泉州報》停刊,全福建省也就只留下《福建日報》一家,成了「獨家新聞」報。而為了及時報導各地,各地區又成立了所謂「通信聯絡站」,簡稱「通聯站」,屬報導組又有點記者站性質。筆者與後來在《泉州晚報》社任副總的蔡其仁幾人,留在了通聯站繼續搞採訪報導工作。
  「天下唯我獨尊。」全省唯一的《福建日報》,有些 編輯似乎有點趾高氣揚。要發表一篇文章難呀!
  後來各地有了自己的報紙,《福建日報》就沒有那麼突出、那麼紅了。《福建商報》、《福建僑報》……應運而生,又視泉州是重點,泉州成了記者的「集散地」,消息最多。
  《泉州晚報》也曾一度在泉州「獨尊」,後來有了電視臺有了幾家縣級報紙,新聞競爭了起來,廣告競爭了起來,也促進了人才競爭。什麼樣的人辦報,就有什麼樣的報紙;什麼樣的人撰稿,就有什麼樣的好文章。
  報紙多了,是一種「群言堂」,也符合了各種層次讀者的「口味」。這樣的媒體必繁榮昌盛。
  同報紙、新聞媒體一樣,多一些總是好,有競爭、相互促進才能發展。
  南安市是泉州地區最大的一個縣級市,人多地廣,人文薈萃。多了《海絲商報》,也十分有益於南安本地。南安籍的菲華人知道了更多的故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