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自如

蕉 椰

  分享台灣詩友林彧兄的詩,還意猶未盡,再來一首《讓我們互相成為孤島》:「別妄想我是/你的歸人。我的歸途/從來不會在GPS上呈現。//有時,我走偏了,/就在腦海上自動修正方位,/但地圖哪能跟得上我的腳步?//我不是歸人,更不是/你的人。你估狗吧!我在雲端,鷹犬/追蹤不到我的悲喜。//讓我們回到陌生的初態:/你仍輝煌,我也萌呆,/都是過客,我們是/上帝腳下的塵埃。」
  這首詩太有意思了,用了GPS、google(估狗)等現代新語,用了歸人、鷹犬;說明無論世人怎麼起心動念、經營謀算,最終也不過是「上帝腳下的塵埃」。詩人在詩中預示大徹大悟的人生觀,確比哲學家高明。
  寫詩能不能教?或許用引導比較準確。由於不少詩歌理論書籍出自評論家、理論家之手,他們自身缺乏寫詩或寫好詩的經驗,自然很難抓到寫詩的命脈,也無法用自己的切身體驗引導初習寫詩者步入詩的殿堂。
  反之,絕大多數詩人沒有身兼評論家、理論家,很難寫出系統的詩歌創作方法論,讓初學者能走上捷徑。個人認為, 台灣名詩人、評論家蕭蕭、白靈、林廣諸兄的詩論論詩文字頗值細讀,當會有所領悟、有所獲益。
  菲華詩壇所有詩人,沒有一人是專業學者或專業詩歌學者,這也限制了菲華詩歌評論、理論的發展;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講真話容易得罪人,寫詩評或詩歌賞讀文字同樣要像詩創作一樣:點到即上。
  任何一位詩人不可能寫出首首精品,但想要寫出精品不能不多多讀詩。因為許多人寫的詩自以為感覺良好,其實某些字句或意象,早已是他人用過的,屬於陳舊的東西了。
  再來就是當下臉書群、微信群太多了,詩友們忙著自顧自的頻頻發詩入群,而沒有多花心思去品讀;更有甚者,大家都易於滿足禮貌性的按贊,互相誇獎、道謝!這樣久而久之就彼此對更高詩藝的追求麻木了。
  要能做到詩心自如,不受外物、議論所左右,詩人才能在詩的真如之境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