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政治學

北 風

  日間閒來無事,偶翻胡懷琛先生的《中國先賢學說》,方知胡先生早在近一個世紀前就對《老子》一書給出了定論:「所謂『南面術』者,『老子書』之學說也。」也就是說《老子》一書五千言純粹是「人君南面術」,是一本政治學著作而不是哲學著作。讀畢不由不佩服這位老新聞人目光之犀利、思想之睿智。
  既是一本「人君南面術」的政治學著作而不是哲學著作,那麼再讀《老子》就得分析著讀,不能再純粹從哲學的角度欣賞閱讀,而是需要從世俗政治的角度進行批判的閱讀。
  首先胡氏學說可以幫助我們解析心中早有的疑竇:為什麼《老子》一書大量的篇幅都是在教人們怎樣治國理政、向人們傳授馭人之術、經世之道,而不是像一般哲學家那樣熱衷於批判社會、熱衷於人生感悟甚至終極思考?事實上,《老子》書中有許多在今天看來頗不入流的觀點,如「民欲其愚而不欲其智」、「政欲其悶而不欲其察」,這是典型的在鼓吹「愚民政治」,用胡懷琛的話說,就是「與民主政體不相容,蓋其出發點仍為利君,而非利民也!」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老子是在談政治而不是在談哲學。有時老子會討論一些看似比較玄妙的道理,但歸根結底他還是要歸到「王道」的討論上來,例如他倡導的「致虛極守靜篤」,「虛靜」這是一個很玄妙的概念,而老子最終要闡述的觀點則是「歸根曰靜,是為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說到這裡,你就明白老子的良苦用心了,說到底,老子一書闡述的核心不過是一些王道治政的道理,所謂哲學的闡述不過是一些稍帶而來的副產品。事實上,中國古代的文史哲典籍(其實中國古代的文史哲本來也不分家)大抵都是如此:政治第一,其它第二。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也大抵以政治為主線,屬於一種政治文化,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