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 泊
原汁原味的古早,地地道道的歷史。這就是我走進趙家堡的第一觀感。
趙家堡,地處閩西南的漳州市漳浦縣境內,城堡外牆全長一千零八十二米,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與外界聯系。其中東門面海,門內臥躺一方巨石板,上雕“碩高居勝”四大紅字。北門城門上方橫匾高懸“東方巨障”四個大紅字,門外豎立一方石碑,由國家文物管理單位標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說明及時間。南門長年關閉,西門不詳。北門外是街市路口,是堡內與外界聯繫的主要通道。趙家堡為你講述一個遠古朝代三兄弟為爭權力而內訌的慘烈故事。
北宋初年,同父異母三兄弟趙匡胤、趙光羲和趙廷美為爭皇位,兄弟反目大打出手。二弟光義力挺長兄匡胤,因此趙匡胤在與趙光義歃盟茲後帝位只傳弟不傳子後,做了北宋第一位皇帝,號稱宋太祖,合力圍剿叛臣趙廷美,至使廷美節節南逃。但廷美有母後力庇,至使太祖皇帝不敢太過明目張膽,並賜給廷美魏王封號,但討伐有加不減,並使魏王一退再退,退至漳州府漳浦地界標地驟足,並關緊向南之門,表示不再南退誓死抵抗之心。以至趙家堡時至今日南門仍關不開。就這樣被視為叛逆的魏王趙廷美,回汴無日就在漳浦荒丘,囤地繁衍,直至明太祖朱元璋年間,經魏王子孫申請建堡自理。朱元璋念其乃帝裔貴冑,遂准其建堡圍城,自立趙氏門戶。而汴梁大宗趙氏宋太祖之後遵約立趙光義為帝,尊號宋太宗。後因宋太宗違約自私,有立自己的子裔為帝的野心,故宋太宗不得善終而被毒殺,而由趙恆繼位號稱真宗。趙家堡立堡至今亦已數百近千年的歷史,堡中有原汁原味的古早,如你認真的瞧一瞧,一定會嚼出歷史的精髓,因為我們只是從臨街的城門進去,所以就依所見依序向你介紹:
“母子樹”。是一棵挖出內腑的龍眼樹,居然能在母樹內再生一株由母校樹抱懷的幼樹,相依相成,同根而生,同心而活,共同走過歷史數百年,以紀念魏王趙廷美對母後的庇護而感恩。走過母子樹,入眼的是一棵只存外皮傾斜的如臥的龍眼樹,別看它只存外皮,卻依然枝繁葉茂,走過歷史數百年,在風雨滄桑中,合抱粗壯的大樹都被臺風刮倒,它卻依然傲立不屈,依然面對生——別看我無心無肺,而我卻活得有滋有味。時人送它一個雅號曰:半壁江山。這好像意味著魏王趙廷美的坎坷人生。“無須老榕”又是堡內一景,此棵老榕樹沒有鬚眉,多幹合抱,冠蓋遮天,被稱為母榕,二00四年剛滿三百歲,現在該是三百多歲了。趙氏族人皆尊之為神樹,每逢初一、十五都來燒香祭拜,樹枝上縛滿祈禱求庇的紅布條。說是神樹,便已一半是神了。此樹更主要的作用,莫過於鼓勵趙氏族人團結同心、謀事就靈的訓誡罷了。來到面海的大門前,就能見到一方刻有“碩高居勝”大紅字的長方石及兩座刻有碑文的石碑,那“碩高居勝”的石條,據說是魏王趙廷美南逃來到碩山之下,危難之中幸遇解救脫危,而刻此石以誌感念。另所樹兩碑文,一為趙氏族人向明太祖申請建堡的碑文,另一為批文及奠基建堡的碑文紀事。而門上城牆及環堡牆眉上均佈滿槍眼火炮口,因當時屢遭倭寇侵害,趙氏族人群起抗倭,同時門牆下設有很多狗洞口,倭寇來時,開門引入,關門殺狗,以示趙氏族人對倭寇海匪的深惡痛絕。沿著城門內側一條小道前行幾十米,便能見到一條闊長的岸道,把一大湖分割成兩份,左邊一湖為“潘湖”,湖水渾濁,意指奸相潘仁美,行奸使陰,殘害忠良。右邊一湖為“楊湖”,湖水清澈見底,讚頌楊公繼業,一門忠烈,忠心報國。表明趙氏族人愛贈分明德行情懷。“楊湖”一側架設一條窄長的石橋,石橋的一端隆起一個半橢圓形的橋面,狀如古式木製手搖的鼓風機,此橋為“嫁女橋”,直通內宅,但凡趙氏族人有女待笄了,都要經過“嫁女橋”的篩選,三寸金蓮的少女,凡能通過隆起的圓曲橋,就准予出嫁,不能通過者,說明還不能擔家掌夥,沒有獨立能力,就不予以出嫁。
越過了嫁女橋,迎面而立著的,是一座擁有開闊埕面的五座前後相連雙護陵的古大厝,依地勢一座比一座高一點,稱為“步步高升”,屋脊不敢畫龍雕鳳,只雕彩繪山水花鳥,屋裡雕龍都減去一趾,表示自己只是王不是帝。整座厝總共一百五十間,但現在只有寥寥少數老人居住在內,而絕大多數青壯年人都到堡外營生發展,因為他們的祖先硬性規定,堡內現有的房舍,只能住不能拆遷改建,以至延到至今,所以房舍都保留原先的樣貌,原汁原味。最後座廳門前各飾一座相向的青草石座式門將軍護屏,青草石護屏上雕刻著右龍左鳳,龍只四趾,龍鳳飛舞日月隨伴,花芬鶴立,樣式至美。據說全國現存者只有北京故宮及此趙家堡。廳門底鬥也是青草石臼,右臼雕有波濤洶湧意如福如東海,左臼雕有壽山奇石意添“壽比南山”,廳上正中高懸宋太祖趙匡胤肖像,右為宋太宗趙光義,左為魏王趙廷美。左右兩廂牆上分別是北宋歷代宋室帝王及帝冑傳承分流圖像。在古大厝雙護陵的左外側上還創意一處書有“讀書處”的房舍,一式三列,分別大學、中學和小學,專門堡內為培養趙氏子弟的幼林瓊學之處。
緊挨五落古厝,還有一處聞雜人等少能涉足的去處,名曰“完璧樓”的趙魏王的內眷佳麗樓,此樓所有的窗戶全部向內而開,而每間房間只向外開了個射擊孔,其作用有三。其一窺視外界,危急時可發射火槍。其二透光,其三透氣。樓高三層,全部取糯米拌沙土製成的空心磚築牆而成,冬暖夏涼,一年四季和爽且牢固。“完璧樓”三字寫得十分滑稽,“完”字由“寶蓋頭”和“元”兩個筆劃而成,含蓋著“趙家堡”也是北宋的天下,而他趙廷美也是宋室的元首之一。而他這個在危難中艱辛求存的王在“樓”字中暗含一個“安”字,祈求著他的宋家的天下太平,黎民安居樂業。一個被逐遠離汴京的“宋王”,居然尚存愛宋愛國的一顆赤子之心,其情其心也著實可嘉。整座小樓都以糯米漿拌沙泥的空心磚砌成,冬暖夏涼,只有後落開放一個長方形的見天天井口,而天井底旁地面有四米左右深,設有石階梯下去,四周及井底都以長條石板砌成,所有的天水都九九歸元,由天井底排出,稱為“肥水不流過別人”,比喻對內眷控制之嚴格。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天井壁的一側,以石階梯作掩護,居然開鑿一條十公里長的暗道,直通海邊隱蔽處,以備危急之時的退路。可見始建堡者,構思之縝密,創意有著過人之處。
小小的一座“趙家堡”,竟然完整地記載著北宋魏王趙廷美被放逐南遷的坎坷一生,反映封建王朝內部權力傾壓之慘烈。但從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而言,它卻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母子樹”的傳承,“半壁江山”的提示,告訴人們中華民族從來就是尊孝尚義、充滿自信的民族,“百善孝為先”。儘管趙廷美一生被逐生活坎坷,但是他以母子樹比擬母親的深恩,不忘孝行,儘管前途坎坷,他並沒有失去自信。趙家堡設立“讀書處”,分大學、中學、小學等教育層次,說明教育對一個民族興衰的重要性,教育興國,教育興邦,一個民族要興旺,必須注重教育,努力培養自己的人才。從堡牆分佈的槍眼、炮臺抵禦倭寇,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有能力保衛家園,保衛領土完整,有力地警告一切侵略者,不要低估中華民族保衛自己國土完整的能力。從“完璧樓”的構思,又告訴人們,中華民族不論在何時何地,在任何情況下,想到的都是國家的統一,領土的完整,無論任何人,任何勢力,想要反統搞獨,都是癡心妄想。祖國要統一,領土要完整,這是所有有良心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
小小的“趙家堡”,一篇好文章,無妨走近它,讀一讀它,必定會給你帶來不少感觸,不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