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剛
「交通有救!十三座現代化大橋將飛跨巴石河」,這是日前報上一條醒目標題。
對交通有沒有救的問題筆者在此不想潑冷水,只能說但願能有實現的一天。我只是對「十三座現代化大橋將飛跨巴石河」的時間表示懷疑。
要修建十三座大橋的構想是公造部提出的,是為瞭解決厄沙交通堵塞的問題。而且這十三座大橋不是普普通通的大橋,它是「像倫敦及法國的橋那樣具有特別的風格,不但美麗悅目、而且有自行車道等」,「使駕車人士能有較多的道路選擇,從而緩和厄沙的堵塞」。
除了上述這十三座橫跨巴石河的大橋,政府還有一攬子修路建橋計劃,包括:從杜杜曼至殊殊銀省麥諾社的鐵路方案;從殊殊銀省麥諾至三描省連接呂宋至未獅耶的一座橋樑及從禮智省至樹裡肴省另一座橋樑;還有從邦邦牙省克拉克建快捷鐵路線連接尼蕊亞謹諾國際機場;從馬尼拉至米骨區黎牙實備市的鐵路,等等等等。我不知道這個巨大的改造工程需要花多少銀子,按政府部門的高官甚至總統的話說是「中國政府對這些基建很熱心」,言下之意就是錢不是問題,中國會「慷慨解囊」。這點我相信,好不容易「天上掉下個杜特地」,使得中菲關係由陰轉晴,這是千年難等一回的事,中國自然會傾全力以助,區區百億千億算個啥!
據預算部長陸諾說,近日「中國會有一個代表團來馬尼拉進一步討論這些建議的基建方案的通過及執行」,另外他也與中國大使趙鑑華談過,希望這些方案能在接著的六個月內開始行動。
這些跡象表明,現政府是迫切希望改善本國尤其是大馬尼拉的交通狀況,當然這也是本國民眾的心願。我們想知道的是,本國政府請求中國幫助建設這些基礎設施,是只需資金和技術援助,還是連施工隊也打包?如果只是要錢要規劃圖,而施工隊則用本國人,那我不能不說句洩氣的話:等到老杜任期屆滿,這些工程估計還不能完成一半!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