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信怡
2月19日是鄧小平去世二十週年,筆者讀到題為《「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仍然具有強大生命生力》的評論文章。除了作者在文章中說:「鄧小平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首創者」這句話之外,文章論點基本上是正確的。
鄧小平是首先把「一國兩制」作為一個名詞及其完整的涵義說出來的人。但是從歷史史料上來說,蔣介石和毛澤東也先後主張過「一國兩制」。
從解禁史料得知,1945年12月,蔣經國作為蔣介石的私人代表赴莫斯科與斯大林會談,涉及兩大問題:一個是如何促進中蘇關係,另一個是中國統一問題。蔣經國向斯大林表達老蔣「希望斯大林能向中共施壓,促使中共與國民政府尋求妥協,使抗戰後的中國統一」。為此,蔣經國告訴斯大林,蔣介石還提出了「容共」的具體計劃:同意讓中共代表參與政府工作;准許中共擁有16至20個師的軍隊,但是中共軍隊必須接受國民政府的指揮;中國若干地方政府可由中共負責,但先決條件是,中共掌握的地方政府,必須服從國民政府的命令。
這是蔣介石和國民黨從中華民國的角度考慮中國統一問題。但由於內戰爆發,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在1949年敗退到台灣。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角度考慮中國的統一問題,1956提出了「和平解放台灣」的構想,希望透過第三次國共來解決台灣問題。1961年6月,毛澤東在與印尼總統蘇卡諾會談時首次談及容許台灣保持原來社會制度,並且提到「如果台灣歸還祖國,中國就可以進聯合國。如果台灣不作為一個國家,沒有中央政府,它歸還祖國,那麼台灣的社會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後談。我們容許臺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等台灣人民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接見美籍華人楊力宇教授,提出「一國兩制」的設想說:「台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已成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
如果當年鄧小平提出的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而不是「和平統一,一中兩制」,那麼縱使台灣如何政權輪替,也是在一個中國框架裡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