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緣於一張舊照片

  乙酉年重陽節,葫蘆灣村張燈結彩,雙龍戲珠的大拱門上寫著:「葫蘆灣老人活動中心落成典禮」,幾個金色大字亮得耀眼,村口高高掛著寫著「熱烈歡迎引姑(當地對姑姑的統稱)回鄉參加慶典」 的大橫幅,懸掛慶典彩條標語的紅色氣球高高飄揚在老人活動中心周圍,村子裡洋溢著只有過年才有的歡樂氣氛。這些,都緣於一張舊像片。
  故事還得從大躍進歲月說起。
  五十年代末全國大躍進大干快上,興修水利也是重中之重,惠州人的大水缸——橋美水庫也在大躍進的鑼鼓聲中動工興建。水庫初具規模時水位暫高,動員周邊村民遷居, 除了少數故土難離的村民選擇靠邊站,遷移到地勢較高的山邊,水庫周邊村民基本上都遷移到閩北山區。
  靖遠縣葫蘆灣也是當年移民落腳的村落,落戶時,當地政府出於人性化管理,根據遷移前村落划分落戶地,葫蘆灣村全村張姓,是當地唯一單姓聚居的移民區,受歡迎的回鄉「引姑」是村東側王張氏的大女兒。
  王張氏娘家姓王閨名秀花,夫家姓張,移民前住南田市一個小山村,其夫早逝,夫死後沒有再婚,艱難地拉扯一對兒女。五十年代末期,大女兒張楠因家庭困難初中沒畢業輟學,不久嫁到鄰村李家,婚後過著平靜的生活,不料禍從天降,其夫李然在幫人操辦治喪事務時,忙中出錯把移風、易俗和悲哉、痛哉的喪聯反貼成移風、悲哉和易俗、痛哉。喪聯貼錯本來是小事一樁,撕下重寫重貼就行,但在那荒唐歲月被誣蔑是有意對抗移風易俗, 屬於反革命行為,膽小的李然生怕挨抓挨斗,連夜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出逃打工暫避一時,很長時間不敢跟家裡聯系,後來聽說和幾個打工仔輾轉至平潭偷渡,假道金門去了台灣。是真是假由於兩岸隔絕無法聯系。不久水庫漲水,全村移民到葫蘆灣,同是水庫邊的李家也移居外縣,久之, 原先尚有來往的張李兩家也失去聯系。王張氏移居葫蘆灣不久,小兒子張善也娶妻生子,育有一兒一女,大孫女取名張琳琳,王張氏給孫子取名念辜,諧音思念姑姑之意,長大後的張琳琳高考落榜進賓館當服務生,幾年拼搏當上大堂經理,演繹了文中賓館認親一幕,這是後話。
  話說李然、張楠偷渡台灣,才登岸就遇上巡邏兵丁,蛇頭丟下偷渡者跑了,黑燈瞎火李然、張楠跑散了,張楠不敢出聲扒在沙窩裡, 巡邏兵走後,小聲呼喊不見李然綜影,也不見同船偷渡客,只身跑到一個小漁村,驚、餓、累再也走不動,倚在一家農舍門邊歇息,天亮被開門老嫗叫醒,詢問之下都是閩南老鄉,被老嫗邀請進門小息。無巧不成書,交談後,知道老嫗也是南田人,解放前去台灣,娘家跟張楠鄰村,說到底還有點沾親帶故。老嫗念著鄉情,挽留張楠落腳小漁村,在老嫗幫襯下擺了個水果攤,盡管惦記李然去向,人生地不熟無從打聽,只有暗念。數月後產下一男,平平靜靜過起小日子。
  花開一支,話分兩頭。再說李然與張楠走散後不敢停留,跟著幾個偷渡客跑到一個碼頭當了幾年搬運工,也曾多方探聽張楠消息無果,後來輾轉到台北,憑著數年搬運工積蓄做起小生意,初來乍到也就賺點小錢過日子,。時間長了摸到門道,加上勤奮嘴甜薄利多銷,不久居然買店鋪開門市,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雇請員工數人,成了台北市水產銷售大戶。
  說來難以置信,李然店裡有一員工收購海鮮來往張楠落腳的小漁村,經常光顧張楠水果攤,眼尖的員工發現張楠很像老板每日必看的那張掛在店裡放大的全家福裡老板身邊的女人。「那個女攤主說的也是閩南話,」他回店後跟老板李然學說。李然聽後怦然心動,「有恁巧,莫非是楠楠」?立馬驅車與員工趕到小漁村,一看果然是日思夜想的她,夫妻相見喜極而泣,張楠一把拉過愣在一邊的兒子認爹,而後給了老嫗一筆謝金,接回張楠母子。
  李然發財後雖是惦記父母兄弟,兩岸不通郵無從探聽,曾想借道香港回鄉尋親,又怕舊事重提挨抓挨整,只好忍痛作罷。兩岸通郵後亦曾不斷寄回信件查詢父母狀況, 信件都寫著查無此人退回。兩岸關系解凍,允許百姓回大陸探親,李然准備攜妻回大陸尋親,不料一病不起,醫治無效溘然長逝,後來張楠聽回大陸鄉親說娘家、李家都因水庫漲水移民,不知移往何處,年歲漸大也就淡了回大陸尋親之心。一晃數年過去,幸好孫女小玉為生意上的事要回大陸一段時間,臨行前張楠交給小玉一張背面寫著地址有點發黃的舊像片,告訴她中間那個老人是曾外婆,右邊男青年是老舅,回大陸期間抽空盡量找一找。
  小玉回大陸忙完生意後回了趟南田,按奶奶給的地址找到一個叫嶺兜的地方,只見白茫茫一片水域不見村莊,到當地政府詢問,時過境遷過了數十年,接待她的年輕干部也不知道水庫周邊村民遷移何地,答應再調查,一有消息就告訴她,於是留下聯系電話道別。
  聽說水庫周邊地勢高處還有不少靠邊站尚無遷移的人家,跋涉數天挨家打聽,見到的不是耄耋老者就是留守兒童,打聽不出個所以然,只好作罷返回廈門准備返台。說來還是無巧不成書,第二天早上小玉到上街准備買些特產回台,頭天晚上拿出奶奶給的舊像片端祥好久,想想查找不到曾外婆和老舅一家,回台怎麼跟奶奶交待,悶悶不樂順手把舊像片放在床頭,上街時忘了收起,被打掃房間的服務員發現,拿起一看,中間一人似曾相識,仔細一看有點奶奶年青時的影子,右邊一青年越看越似年青時的老爸,左邊一個頗為俊秀的姑娘莫非就是從未謀面的姑姑,疑慮間想起兒時曾見奶奶珍藏著一張相似的照片,奇怪之餘不禁聯想到奶奶常講的姑姑偷渡地是台灣,房客來自台灣也有一張像片跟奶奶珍藏的一樣,莫非台灣客人與姑姑有所聯系?
  小玉回賓館後,候在過道裡的服務員敲門跟進,婉轉的詢問小玉像片來曆,一翻交談後,兩人抱著笑成一團,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兩人原來是表親,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千尋百覓一個曾外婆、一個老舅終於找到了。
  也許有人會說老兄你侃吧,張琳琳一個大堂經理會打掃房間,筆者我不神侃,巧的是那天負責打掃小玉所住樓層的服務員臨時有事請假,一時沒有替班人,本就敬業勤快的琳琳臨時替班打掃房間,發現一張舊像片巧遇小玉認了親,各自打電話回家報喜,爾後帶著小玉回葫蘆灣與曾外祖母(琳琳高一輩應稱祖母)一家相聚,見了曾外孫女知道女兒張楠健在,子女事業有成,王張氏緊緊抱著小玉喜極而泣,美中不足的是女婿李然仙逝,暗中落了幾滴辛酸淚。
  張楠從孫女口中知道大陸親人和家鄉近況,慷慨捐資數十萬元,興建葫蘆灣村老人活動中心和健身場所。乙酉重陽節應邀攜家人回鄉省親參加老人活動中心落成典禮,也就出現故事中開頭一幕。
  相別相見都是緣,李然、張楠偷渡走散重逢,王張氏與女兒張楠闊別近半個世紀再相見都是緣於一張舊像片傳為佳話,在葫蘆灣和更多村落傳了很久,更有精明的民間戲班,添油加醋編成戲曲上演,賺得缽滿盆盈,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