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小店

  老家是鎮上偏僻的一個小山村,山路崎嶇不平,交通不便,改革開放之前,村民出行都靠行走,有人戲稱我們村莊人人都是“11路車”,“11”代表兩條腿,足見出行的不易與艱難。人們對於外面的世界,接觸的機會比較少,偶爾看到一二輛摩托車的影子,於我們而言,是一件十分稀罕的事,定會有四起的驚嘆聲。
  爸爸在鎮上上班,鎮上距離老家有六七公裡路,其中四公裡多是相對平坦的土路,兩公裡是極其不平坦的上坡山路。每天早上爸爸騎著自行車去上班,傍晚下班後,再回家。因為家裡有他的一切,有他的母親、妻兒、田地、莊稼、雞、鴨、牛、羊、豬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爸爸來領導,老家是他牽掛的地方。
  1983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每一個角落,春天裡的一個黃昏,湛藍的天空中,白云飄飄,地裡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映入眼簾:開著奇特金黃小花的花生長得精神抖擻,葳蕤的地瓜藤早已把一壟一壟深褐色的土壤染綠,瓜棚上的綴滿的花兒隨風搖曳,引來蜜蜂嗡嗡地鬧著,蝴蝶翩翩起舞,甚是喜慶。池塘裡的水已滿,幾只羽翼剛滿的鴨子盡情戲水,如痴如醉,真有點羨慕他們的悠閑自得。
  “鎮上又有人開店了!現在大家的積極性可高啦!”,提前回家的爸爸興奮地告訴我們,“我們也在村裡開間店,賣些日用品怎麼樣?”大家伙興奮不已,開店的事就在氣氛熱烈的討論中決定了下來。
  記得小店開張的那天,鞭炮聲聲震響,村們民都來祝賀。其實,為了開店,爸爸已經准備了很久,立櫃是爸爸利用平時收集的木箱子一個一個搭建起來的,櫃台是爺爺奶奶結婚時的一塊長桌。每個木箱子都分門別類地擺放著不同的商品,有啤酒,有香煙,有干味,有餅干,有牙膏,有牙刷,有面巾......雖不能說是應有盡有,但也能滿足村裡人們的基本需求。看著全家人一起動手搭建起來的小店,我們高興極了。
  然而,小店在山上,進貨是個問題,比較難辦。進貨的日子,爸爸早上上班之前,會告訴我們下午將要載什麼貨回家,我們也知道爸爸大約什麼時點會回來。有一天,爸爸告訴我們:今天要載四箱啤酒。兄弟們放學後就跑到山下去等他,夕陽照在我們奔跑下山的身上,拉出了長長的身影。不一會,太陽就下山了,我們等呀等呀,怎麼還不見爸爸的影子呢?之前的興奮被憂慮取代。
  見晚歸的外出做工的堂叔,便急切地問:“有沒有看到過爸爸?”
  他說:“好像就在後面,快了。”
  不久,我們隱約的看到走來了一個小小的黑影,用力推著自行車緩緩的走在上坡的路上,啊!是爸爸回來了,兩袋子的貨物掛在自行車架子後面,很是沉重,那是四箱啤酒。只見爸爸有些疲憊的臉龐上偶有汗水緩緩的滑落,背上的衣服都溼透了,我們跟在爸爸的後面,用力的推著自行車,爸爸的步伐輕松了起來,我們兄弟心情也輕松了許多!此時,一輪彎彎的月兒鑲在天邊,晚風輕輕拂過臉頰,愜意極了!
  1986年,又是一個美好的春天來了,有了經營生意經驗與智慧的爸爸決定把百貨店開到鎮上去,新時代的“弄潮兒”在滾滾春潮中勇往直前,我家的百貨店就像一艘航行在碧波蕩漾的大海上的航船,劈波斬浪一路高歌。
  時光流水匆匆而過,現在回憶起來,有點酸酸甜甜的味道,感謝生活,感謝時代,感謝祖國,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改革開放時期,讓我們懂得:創業的艱辛,生活的甜美,時代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