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兜年尾頭

  “年兜年尾頭,世事真正厚”,這是早年閩南一帶廣泛流傳的歌謠。每到農曆臘月我便有一顆驛動的心,總是覺得日子過得太慢了,每天都不由自主地撕下日曆,十二月下旬家裡要進行一次大掃除稱為“筅塵”,屋裡每個角落都要打掃一遍,屋檐比較高,掃帚要綁在竹竿上才夠得著。俗話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成年人到理發店理發,小孩比較隨便在家裡等剃頭師傅,師傅挑著擔子,挨家挨戶為街坊鄰居理發。母親拿著布票到百貨公司買來布匹後,便帶我們幾個兄妹到裁縫鋪去做衣服,做成的衣服都很寬大,衣袖、褲腳要卷幾折才能穿,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件衣服要穿好幾年,正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往往穿到合身時衣服已經穿破。
  大年二十九日家裡就要准備年貨,炊糕、炊果、炸醋肉,父親做的“雞卷”特別好吃,制做“雞卷”選料是關鍵,備好豬油網紗、蔥花、茡薺、五花肉、雞蛋、地瓜粉,把蔥花、茡薺、五花肉切碎,地瓜粉碾成粉末狀,然而合在一起加少許水和雞蛋攪拌,用豬油網紗包成筒狀,放進蒸籠裡蒸熟就可食用,也可以把蒸好的“雞卷”放入鍋裡油炸,切成小塊拼在槃中,放上幾葉芫荽,赤褐色的“雞卷”,綠色的芫荽,紅色的甜醬,這樣色香味撲鼻而來,可使你食欲大增。“蒸碗糕”是件好玩的事,石磨由磨輪和磨台組成,磨輪邊置一旋轉木把,大米經過一天的浸泡變軟,我把大米用小勺注入磨輪的孔中,大米在石磨裡磨成米漿,米漿沿著石槽流入事先放好的桶中,加入糖攪拌均勻,盛在特制的糕碗中發酵,擺在蒸籠中,置於灶台上,等點燃火後家長便叫我添柴火,母親特意買來耐燒的“相思柴”,旺火就要勤添柴,奶奶特別吩咐在灶台前不能亂說話,不能隨便打開蓋子,等蒸熟後“碗糕”表面裂開像花朵一樣,母親說是“碗糕笑了”,來年一定會平安發財。到了正月十五一定要吃“潤餅菜”,唐《四時寶鏡》曰:“立春日,食菜菔,春餅,生菜,號春槃”,泉州的“潤餅菜”源於春餅,但又有自己的制作方式,自己鋪開餅皮,挾入各種菜品包起來吃,把五花豬肉、冬筍、紅蘿卜、豌豆、高麗菜、大蒜、豆干皮切成絲條,放入鍋中炒熟,海蠣加入澱粉,大蒜絲,姜末調和煎熟,豆腐油炸成豆腐塊,在油鍋裡把米粉,海苔爆松,花生仁炒熟後去膜碾成碎加上白糖,把嫰餅皮鋪在盤子上,先鋪海苔,花生末,再挾各種配料於上面,最後添幾根芫荽,卷在手中就食,閩南人稱為“包金包銀”,隱含富貴吉祥。據說古時兵荒馬亂,沒有時間做祀品,有人便把所有的食物混雜在一起當成供品,但這種吃法也是閩南特有的,成為多少游子的故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