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三個和尚》的古話今說

  話說寺廟新成立了幾個部門,還特地成立一個「喝水相應部」,專門負責協調前後臺矛盾,每個部門都設立了對口的聯絡人。雖協調有了,但效果不理想。於是,再仔細研究,原來由於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數量不足等造成。問題根源找到了,各部門馬上召開會議研究解決方法,後一致決定加強飲用水的預測、滿意度測評等考核,及前後臺簽署協定、相互打分,並健全考核機制。為了體現精準公平,寺院特意購買幾台電腦,及各種相關的系統,同時還成立了幾個相關部門。
  新成立這麼多部門,增添了這麼多人員,出現了辦公場地嚴重不足。這個怎麼解決啦?成立綜合部來解決,把寺院整個變成辦公區,香客燒香只許在山門外燒。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可香火錢和喝水的問題還是遲遲得不到解決,問題到底在哪裡呢?
  有人就提出每月開一次分析會,如此,經營分析部應運而生。分析需要很多資料和報表,可系統總是做不到,還得人工來完成。沒辦法,每個部門只好派人員配合工作。
  這一下,寺院熱鬧起來,有的和尚在拚命挑水、有的拚命唸經,大家各司其職。忙來忙去,水還是不夠喝,香火錢還是不夠用。又開始找起原因來,和尚們在七嘴八舌中議論到底是什麼原因?
  人們都在熱議,只有三個人不做聲,這三個人是誰呢?就是最早的三個和尚,其實他們最清楚問題之關鍵所在……
  故事到這裡,筆者陷入了沉思。
  故事中形容的機構繁多但效果不佳,有些企業是存在。但筆者在《世界日報》看到的卻截然相反。
  總聽到有人稱讚,「廣場」是《世界日報》一大特色,談《世界日報》就提到「廣場」。筆者在《世界日報》辦公室看到,簡陋的辦公環境,為數不多的工作人員,辦出的卻是菲律賓大報,卻讓「世界廣場」也創刊二十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