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安市豐州金溪靠近雙溪口的地方,曾有一處古人納涼的天然“石洞”,崖壁上并刻有“納涼處”三字,系清代武進士傅奏啟所題。在數百年的歲月裡隨著金溪水位的上升,原本可容納數十人的納涼石洞如今已被溪水掩沒,只余石刻在無言見證歷史滄桑。據當地百姓介紹,附近有更多古代石刻目前被淹沒於水中。在古時,由於其處於海上絲綢之路之航道,那兒曾經舟楫不絕。河道隨著歷史有所變遷,隨著淤泥的沉積,曾經可以航行至雙溪口的大船早已不可能再見。
據資料顯示:南安曾有240位古人中過進士,其中文進士218位,武進士有22位。南安溪口村的傅奏啟便是南安武進士之一。傅奏啟,號肅岩,他於雍正元年(1723年)得中武進士後,曾任“江南瓜州游擊”。他為開閩傅氏傅實第26世孫,自小學習太祖拳,在軍營時,帶兵有方。在告老還鄉後,在清代雍正年間與武德將軍戴時新、洪科捷一起主持修繕洪瀨文廟。
在當地百姓的口中,納涼處的位置,為“水龜紋”。溪水上漲時,需坐船才可看到那方石刻。溪水退卻時,經過當地“浦頭”自然村的“浦頭館”,在土路上行走約五百米後,在溪邊可見一處天然村民洗衣處。距離那處洗衣外約一百米處,在偏僻處便可看到那方石刻。石刻周邊有數棵香蕉樹,連綿溪水、綠樹石刻,掩映其間,顯得景色優美。與洗衣處的百姓相搭配,顯現一片古朴與生動的意境。
據納涼處對面新羅自然村老人介紹:納涼處所在為突出的一塊大石,形似烏龜頭部,其唇部為花崗岩造就,龜頭下方有一天然洞穴,其北面有摩崖石刻“納涼處”三字。龜頭下方半壁處且伸出一塊小石,形似蛇頭。
舊時,河床低,溪水較為湍急,水經“龜蛇”前的江面常起漩渦,令泳者與船只近時易出危險。然而,若在夏日,東南風從下游沖入此洞穴,龜頭周邊亦成清涼世界。如遇洪水,則是令人驚心動魄。水位上升至蛇頭時,石龜就會發出洪亮呱呱直叫的濤聲。那種聲音一出現,意味著洪水已淹至古時新羅禪寺的位置與許多村民的家宅。那時,石龜處江面即會越來越寬,平時的小漩渦即變成直徑近百米的大漩渦。
漩渦內波浪滔天,從上游被洪水沖刷下來的物品、樹木,不論體積多大,一進入漩渦即會被卷入江中,一時不見蹤影。直至半個小時左右之後,才有可能從下游三百米外的水域浮出水面。此為古時該江一大奇景,但而今因其上游修建了仙河燕內水庫,導致水面大多時候波濤平緩,從而此情形已不再出現。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