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故事

  當今社會,華族無論是參政、從軍、經商、從醫、從事媒體等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並獲得主流社會的認同,正因為多元包容的菲律濱文化成就了華族在這裡的發展空間,華族也不負菲律濱,以自己的勤勞、聰慧與愛心,經過千年交融,與菲律濱人民建立不分彼此的感情,建立了菲中一家親的民族融合情節,我們應該珍惜與維護。尤其是,我們應該堅持,凡是有利於菲中友好與合作的事務,都應積極參與、推動,反之,則全力反對與抗爭。我們要深切理解,我們今天安定的經商環境、幸福的生活,正是建立在穩定、友好的菲中關係基礎之上的。
  如何講好菲華故事,已是我們華族的首要任務與使命,而菲華文藝界亦然。我們要努力寫好自身的文學作品,在互鑑中成長。中國大陸顧城的詩《遠與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台北詩人唐捐的《難道這就是愛》:「你一會兒看山/一會兒看我/為什麼/你看山小/看我卻很火大」。這兩首詩是否有雷同之處?台灣詩友陳寧貴認為,顧城的作品較具詩意,唐捐的作品較「粗勇」。唐捐靈感源於顧城,但各有創意發明。
  由此可見,我們在評議一篇作品時,切勿過早武斷,應該多作思考。比如以上顧城與唐捐兩詩,若太早下抄襲的論斷,就言之過早了。詩,尤其是小詩與微詩,用字極簡,詩人大多詩心相通,在極少的字中碰巧遇上幾個雷同的字/詞,是頗為正常的事。只要意象與意念不同,各具其妙,便算各有獨創,無論是正讀還是誤讀,皆不損顧、唐兩詩之妙。
  講好菲華詩寫故事,除了創作上的獨創與成就外,還有作者的修養與態度。詩人除了在創作中積累成長的養份,也在拷問生命的歷程中提升境界。講好自己的故事,除了文字與語言,還有行為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