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五郎,名楊春,字延德,北宋金刀老令公楊業第五子,曾任殿前大將、宣威將軍、步軍都指揮使,為楊家軍副帥。
楊五郎出生於公元955年,共有親兄弟七人,五郎武功在六位兄弟之上,但卻生性不喜戰爭。他沉浸武學,慈悲心腸,富有宗師風范。他常用武器為:獨角皂金槍、八卦棍、車輪斧。絕學為:五郎八卦棍。有關他的戲曲與傳說,由古至今在民間廣泛流傳。
北宋抗遼期間,楊家一門一心為國、驍勇善戰。金沙灘一役,楊家太郎、二郎、三郎戰死沙場,四郎失落番邦,七郎被奸臣射殺,唯楊五郎逃過一劫。傳說,楊五郎結識五台山太平興國寺方丈睿見和尚,睿見和尚曾送其一個錦囊,并囑咐其在危難之時打開一看。
宋遼兩軍大戰金沙灘,由於奸臣陷害,援軍遲遲未到。楊家將寡不敵眾,五郎單獨應戰,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之際,他打開了睿見和尚的錦囊。原來其中有一頂和尚帽、一件袈裟,以及度牒、剃刀和一大把紅棗。五郎拿起剃刀,削除頭發,帶上和尚帽,披上袈裟,吃下紅棗,容顏發生了驚奇變化。遼兵見其為和尚便沒有理睬,由此五郎最終幸免於難。
五郎痛恨奸臣當道的朝廷,不願歸朝,毅然上五台山為僧。史上記載,他為太平興國寺第二代住持,現有五台山五郎廟為證。
福建泉州、南安一帶,有多少座楊五郎的廟宇,筆者不知確切數字,但卻知道有以下數座,權作記錄與介紹。
一、霞美司公宮
南安霞美鎮大山村一帶有著一座司公宮。傳說,有三惡人與眾小妖觀音菩薩被鎮壓。而後,觀音菩薩認為楊五郎(楊延德、司公)法力突出,且天生慈悲心腸,一心修佛,且為出家人,便安排他為大山村及附近一帶福泉境境主。
曾經的大山自然村,有陳厝、沈厝、吳厝、李厝、徐厝等等,姓氏繁多,他們前兩間後兩間顯得分散。其中,沈厝附近有一處瓦窯。有一日,大雨後,沈家一人到瓦窯裡捉魚。古時,大山村經濟水平低下,平常生活有魚可食,即為改善生活。忽然,一只大青蛙從那位沈家人眼前跳過,鑽入了一處石板掩蓋的洞穴裡。沈家人立即緊隨青蛙也鑽了進去。即時,他眼睛一下子看到了那洞裡有著兩大甕白銀。沈家人眼疾手快,立馬將手伸向那白眼。然而,伸得快也縮得快,因為那白銀在沈家人眼裡忽然化為一條巨大的眼鏡蛇,并不斷朝他吐露舌尖。沈家人大驚失色,正這時,他聽到一位老人對他說道:「不能拿,不能拿,這不是你的,這是要給文天的。」沈家人離開那洞穴,隨即就在附近人家詢問可有人名叫「文天」,一次次詢問後,皆查無此人。
此事過了一段時間後,那位沈家人四處游逛,走到了一戶陳氏屋前,那戶主名為陳順德,當時他叫喚著他的兒子:「阿天、阿天,你在哪兒?」沈家人聽後,忽然就想起了他曾經要找的「文天」,於是進屋詢問,沒想到那位孩子的名字音為「門騫」,在本地閩南語中,「文天」與「門騫」諧音。
孩子的家人隨即講起了「門騫」一名的由來。原來,在名字未取之前,出生之後的孩子經常一直哭個不停,只有每回他聽到「門騫」(閩南語叫法,為「門環」)聲響,才會停止哭泣,且表情平靜。
有一回,一位「刻時(看命、取名)人」經過陳家看到那孩子的長相,就詢問了孩子的生辰八字。而後,他驚訝地對陳家人說道:那孩子是他有生以來見過的命運最好之人。由於陳家經濟貧寒,那孩子出生於陳家廚房,刻時人得知後,接著說道:其出生的地方有水缸不缺水,有柴火不缺木,有土竈不缺土,有鐵器不缺金,廚房更是經常燃火,於是也不缺火。如此與生辰八字的結合,正是雙層五行齊全,必是大福之人。
鑒於此,那刻時人主動免費幫那孩子取名為:門騫。并解釋道,上有寶,下有馬,即進得了大殿,坐得了大堂。陳家人聽得這無窮好話,內心感激。然而,貧窮人家哪怕做月子也只有數枚雞蛋可用,於是他們主動拿了幾枚雞蛋想要送給刻時人。然而,對方卻說道:不收、不收,只待這孩子出人頭地,到時你們再請我喝茶就好。說完這話,他便離去。
沈家人聽得「門騫」名字誕生經過,覺得十分神奇,於是他便將之前奇遇告訴了陳家人,并帶領陳家人前往白銀藏身之洞。在進洞之後,他們聽到了一句話:不能給你們,只能讓「文天」自己來取。陳家人無奈,於是只好將門騫抱去那洞穴,從而將那兩大甕白銀順利取出。當地百姓猜疑,那洞中說話的老人應為當地「土地公」。
後來,陳門騫考取功名,受觀音菩薩托夢,出資在瓦窯旁邊修建了司公宮。宮中主要供奉以觀音菩薩任命的楊延德(司公)為主的當地神靈,從而楊延德也為當地福泉(由復船山諧音而來,「福泉」與「復船」閩南語諧音)境境主,有著代替觀音菩薩鎮壓蚊子精等妖怪的職責。
據大山村當地老人黃衍山講述,司公宮始建於宋末明初,宮中的「卜筊」十分靈驗,其聲響清脆,傳音能至附近一、兩裡外的地方。司公爺為出家人,他領導著其它佛公,附近有其多處分爐,皆認瓦窯前的司公宮為正宮。每回佛誕日,按傳統風俗,百姓們要在神案前擺上兩桌筵席,其中一筵桌素食供奉境主公,另一筵桌葷菜供奉給那些輔神將士。
黃衍山老人回憶到:舊時,數十數百年的時間裡,福泉古地司公宮牆壁上有著打油詩一首:小小功夫出來游,永定游來到泉州,三人一伙來打鐵,相似乾隆游蘇州。其詩四周有用火炭畫出的四面框架,詩句位於其內。老人猜想,當年打鐵人錯把「福泉」古地當成了福建泉州,把霞美地界當成了泉州城,才如此述寫。
現今的司公宮前一旁有著一方小型池塘,為明代時期留存至今的瓦窯遺址,其地面部分被信徒們用水泥紅磚圈起,以防人員掉落。其內部有小樹,有碧水,有石階。然而,它的規模已遠遠小於當年面積。司公宮香火曾一度興旺,數百年延續至今。
二、鯉城楊五郎宮
經過泉州南環路,寬敞水泥路一路向上,仿佛龍的脊梁蜿蜒至龍嶺社區。空氣中彌漫著安逸的氣息,周邊鳥語花香。夏日的清晨,池塘水面上魚兒吐納,池邊的柳樹蟬聲陣陣。
始建於宋徽宗靖國時期的楊五郎宮座落在那兒,其宮廟雖小,卻已聚攏著近千年不變的虔誠。宮旁有石桌、石椅、龍嶺古井、古道與石塔。宮前石柱上有聯,曰:楊家府英靈萬古流芳、大禪師威鎮龍首嶺村。宮內有聯,曰:佛法崇靈應、英風冠古今。
楊五郎宮,又名「龍首古地」。現今,其近處有古石香爐一座,上面模糊字跡隱約為:龍泉寺。香爐後,有一大體呈方形碧池。邊上有九層石塔一座,頂上有石葫蘆。宮旁有數方石碑,其一為:民國十九年重修宮造壩石碑。
宮後不遠處有龍嶺古井,其始建於北宋初期,已有1100多年歷史。其井水輕靈、甘甜,歷經千年從未干涸。傳言,盛夏時用那井水煮飯熬粥,隔日不餿。由於水質優好,常有村民取之用於泡茶。當年,住於其附近的中共地下黨游擊隊員也曾飲用那井水。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