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副刊的一些看法

  我到菲律濱3年多了,期間經常瀏覽各家華文報紙。覺得《世界日報》副刊在菲律濱華文報紙中是獨樹一幟的,與國內《新民晚報》、《羊城晚報》副刊相似,都是擁有巨大的讀者群,又有一批非常出色的作者。
  讓筆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世界日報》報慶那天出版的特刊,正逢中秋佳節,幾個關於中秋習俗、中秋心境的專版文章,不僅信息量大、內容多樣,而且作者文字功底讓人驚歎,讀後讓身在異國他鄉、時時感到孤獨的我有流淚的衝動。
  筆者之前在中國的媒體工作20年,深知近年由於各地推崇市場經濟,傳統媒體也未能免俗,很多版面以廣告優先,往往充斥著各種軟文或者向市場低頭的媚俗文章。而很多媒體由於廣告緊縮,就砍掉所謂“不賺錢”的副刊版。但副刊版往往是一家報社的風骨,能代表一個地區的文化風貌。就像《新民晚報》的副刊,體現了大上海雍容華貴的傳統文化底蘊;而《羊城晚報》的副刊文章,很多小巧精緻、生活氣息濃郁,充滿了生活情趣,這是與珠三角地區得中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富庶、從容與客家文化注重家庭、鄰里的觀念是契合的。所以一家報紙要想辦得好,副刊是非常重要的,它能體現這家報社的氣質:是雍容還是媚俗,是自信還是逐利,一切都在讀者翻開報紙的那一刻定格了。而《世界日報》作為菲律濱華文報紙的首選,體現的是菲律濱華人圈的文化底蘊,讓初到菲律濱或在異國他鄉打拼的遊子看到華人文章、延續中文血脈、慰藉思鄉之情,這是功德無量的事。
  《世界日報》的副刊版辦得好,確實是令人驚歎的,畢竟這裡的作者群相對中國來說是缺乏的,所以我覺得這些編輯與作者的互動能力真是難得。畢竟文人相交貴在相知,要與這些作者保持良好的互動,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稿源。
  另外,筆者覺得“大廣場”可以增加一些徵文類的內容,這樣便於一段時間內控制版面的走向。比如可以與一些酒家或者房地產公司聯名舉辦一些徵文活動,冠這些公司的名,讓他們提供徵文獎金。如“×××杯徵文大賽·我家的餐桌故事”(如與酒家合辦);或是“我的買房故事”(與房產公司合辦)等。菲律濱近年房價飛漲,這其中肯定很多人有話要說,而且有個主題,寫文章也容易入手,讀者想必也有興趣讀這些文章。見報的文章報社付以稿酬,這樣對報社的壓力也不會很大,這是我的一點粗淺看法。
  在筆者看來,下一步在固定原有作者群的同時,還可以辦一些發展新僑、大學生作者的專欄。比如近年流行的填字遊戲,趣味性強、知識涉及面廣,曾經有讀者跑到報社感謝,說她女兒迷上填字遊戲後,不再打電動,愛看書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云云……
  總的來說,《世界日報》的副刊放在中國所有媒體層面上,是可以排入前十行列的。筆者身在菲律濱,也為這些前人的成就感到自豪,也希望報社的副刊越辦越好、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