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山,地處安(溪),南(安),永(春三縣(市)交界,是福建省重點僑鄉與南安文化重鎮。筆者祖籍詩山鵬峰,清初遷蓮花山下(現碼頭鎮東大村) 。
詩山,舊稱山頭城,其四周環拱天柱山、石竹山、將軍山、朝天山、高蓋山、石牛山、蓮花山、小五台山、獅山、銅帽山、西碧山、鐘山、觀光山、什班山、文章山……而得名。根據清光緒年間舉人戴鳳儀編撰(詩山大庭人,今為碼頭鎮轄)《南安縣誌》記載:唐朝,自幼在高蓋山結廬攻讀,與文壇巨擘韓愈同登龍虎榜,閩南史上首席進士歐陽薝,留下許多著名詩篇,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登臨高蓋山,由衷感嘆:此詩山也。由此,舊稱「山頭城」遂為「詩山」,延至現在。
南安豐州是八閩最具份量的歷史文化古鎮,自三國東吳三年起,多次作為郡,府,州,縣治,故有「未有泉州,先有豐州」的口頭語。歷史上有兩次欲將縣治從豐州遷至詩山未果,可見詩山在人們的印象中之份量。
第一次,《詩山書院志》載:「明洪武年間,將造為南安縣治,環雉堞,立社壇,建東嶽廟。」後因詩山「偏於一偶」,雖非「窮鄉」,卻為「僻壤」而作罷。
第二次,民國期間梟雄陳國輝。以前,建縣城立縣治,必先建造社稷壇以作祭祀場所,詩山有社壇(現有社一社二兩村),建詩山公園。
另有史載:唐末,王審知,王潮兄弟在汕頭城觀國橋一帶竹林間(現詩山紅旗境內)發動奪取原光州刺史的兵變,一路攻城奪池,開創「閩國」,詩山現在的「拜劍亭」就是為紀念開閩聖王王審知拜劍定帥而建,並在附近的東嶽廟前立下王審知塑像(可惜,這些古蹟均已不存)。厚重歷史成為遷治詩山的最具份量原因,山頭城即明太祖朱元璋擬遷南安縣治於詩山所建。(現有山一山二兩村,有前街、宮邊、林柄、太和、蘇美、潭美。下庭後諸自然村)。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