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從採茶、制茶再到泡茶都頗為講究。其它茶類我不懂,就鐵觀音而言,我想說一點點,比如“洗茶”。
我們知道,茶葉在殺青之後要進行揉撚,而揉撚現在一般是用揉撚機了。然在揉撚機沒有發明之前,是怎麼揉撚呢?用手?不太可能。一是因為手掌不耐高溫、容易燙傷,二是因為手的力度不夠,手腕會疼。那用什麼呢?哈哈,細想一下,你們很快就想明白了——當然是用腳嘍!直接用腳踩茶葉進行搓揉!在1990年之前基本上是這樣的。那麼問題來了,腳丫肯定會有腳氣啊,如此,茶葉也就會有腳氣了不是?因此,自己泡的時候或者泡給客人喝的時候,制茶人都會習慣性地將第一沖水倒掉,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一種習慣了。安溪有句俗語叫“頭沖腳氣,二沖茶葉”,說的就是“洗茶”;另外,這句話用閩南語發音,很押韻哦!
而關於茶葉的傳統製作和現代茶機械的使用,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只要有助於茶葉品質的提升,不破壞茶葉的品質,那都是好的。茶文化需要繼承傳統,衕時也要與時俱進,讓更多的人喝上茶、喝好茶、愛上茶。
大概在2000年的時候,我扛著自家制的茶葉來到泉州市區,走街串巷去販賣。在別人茶葉店裡頭喝茶會經常聽到有人說:某某人很懂茶、很厲害,任何茶只要經他一喝就能知道是產自哪個山頭的,甚至能知道是出自哪個師傅之手的。那個時候沒往深處想,只歎世上還有那麼厲害的人呢!
我想,要做評茶師是要有一定條件的,即擁有靈敏的嗅覺和味覺,以及對各種滋味的辨識能力;然僅有此還遠遠不夠,要能經常親自制茶體驗,這才是最好的基礎。有這樣的基礎以後,一泡茶擺在你面前,通過觀察他的外觀就能評價個大摡,雖然不能知道到它究竟好到什麼程度,但起碼一眼就能看出它有哪裡不足。評茶其實就一句話:熟能生巧,慣者為師。
泡茶也有講究。常有三五好友,來到店裡與我泡茶、聊天。我的看法是浸泡時間(也稱坐杯時間)的長短要因茶、因人而異。業內有一個不成文但又被廣泛認衕的說法,即好茶不怕浸,壞的茶葉你也別想泡成好茶。就說茶王賽吧,茶王賽標準沖泡方法,對茶葉的浸泡要求比較高,浸泡時間比較久。從來沒有見過在初制過程中因失誤而產生異味或拖脯酸的觀音茶能在茶王賽中得獎的。
其二,一杯茶到底能沖幾遍?我想,這得分幾個層面來解答。從鑒賞的層面上講,五遍足夠了,這樣足可以讓一個資深的評茶師充分瞭解並鑒定出這杯茶的優劣了;但從喝茶的層面上來講,10遍也沒問題,幾個人慢慢喝,邊喝邊聊,親友往來大多如此;從解渴的層面上來講,15遍也未嘗不可,無所謂茶的香氣和口感。比如泉州很多棋牌室裡面,那些“疊長城”又抽煙的人,口渴了就把一杯茶當水喝,沒問題呀。所以說,泡茶有各種形式,也有各種需要,因此就會有各種不衕的沖泡方法存在。
一葉一菩提,一茶一世界。我對觀音茶始終心懷敬畏,並願意一生以茶會友、堅守茶道。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