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的氣氛

  前晚到殯儀館向好友夫人行禮致意,嫂夫人英年早逝,好友交流廣闊,到祭親友眾多,甚感悲傷婉惜。
  我和一眾好友相約六時半到達殯儀館時,道士正引領親眷行禮拜祭,哀樂和唸經聲交融,匯成巨大聲響,直至深宵仍未停息,看來聲浪已佔領人腦的悲傷部份,悲傷感已在親友臉上反映不出來。
  民俗的祭奠各式各樣,主題是懷念和致敬,有些信仰是唸經、唱歌、跳舞,只是形式不同,向亡者表示敬重是共同的。多日前出席一位同學的追思禮,他是教徒,儀式開始,主禮人帶領出席者頌讀經文,唱詩,一段經文重覆唱頌數十次,非信徒會感覺枯躁,只是不習慣,習慣了便自然,我非信教,但尊重亡者,尊重他信仰的宗教,跟著站站坐坐。
  十年前,一位廣州中醫學院教授在港逝世,出席他香港治喪儀式,也到廣州中醫學院出席為他舉辦的追悼會,出席者及上台發言的人沒有哀傷表情,但大家都有婉惜,因為教授桃李滿門,他的後裔也繼承衣砵,造福病家,他的一生,重於泰山,他的學生,他的家人因他而驕傲,他的逝去,於己於人無憾。
  曾從傳媒得知,有台灣人辦喪禮,送殯隊伍中有跳脫衣舞的環節,氣氛火熱。現今的中國大陸喪禮之奢侈更令人驚嘆,在棺木四周跳舞、花式樂團和舞獅等,就如廟會,全部節目由策劃公司的年青人導演,捨棄道士、僧尼,而起用充當女演員扮演教士,喪家顯示闊氣和「新潮」。
  中國大陸、港澳、台灣和海外華人社會,出殯隊伍常有樂隊帶領,那是讓亡者風光,不如說讓活著的人威風,現今世代還是收歛點好。
  看過一則短片,「醒獅」為亡人哭喪,配合鑼鼓,哀怨悲傷,那也是藝術演繹吧。
  喪事場合不需過於悲傷,鼓勵逝者親人化悲傷為力量;但也不要喧嘩,宜嚴肅、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