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番仔樓

  藍藍的泉州灣畔,宋元東方第一大港的繁華落盡,通往世界的黃金水道雖已漸次褪色,宋時的明月,依然清冷地映照著散立點綴於港灣的一個個古渡口,讓人恍然走進舊夢,隨時光老人的腳步去尋訪那一幢幢曾經青春十八的番仔樓……
  曾經十戶人家九戶僑的番客村,引來過四鄉五里多少艷羡的目光。嘻嘻哈哈的遊客,有誰知道,過番呂宋,除卻掙大錢、娶番婆的現實誘惑,背後有多少難言的心酸?
  想當年歷經瘟疫、兵災、匪患、層出不窮的盤剝,僅有的幾畝瘠瘦薄田,怎麼承載口齒日繁的家庭?牽腸割肚的高堂老人,無奈從灶台上刮了灶灰,摻合上古井土和自家門口的路土沙,淚眼婆娑地千叮嚀萬囑咐即將遠遊的子孫:到了過番,記得先沖服一碗,免得水土不服還可安穩睡眠。
  一樣的鄉井土,一樣的白粉髹腹、畫上一對魚眼睛的紅頭船,一樣的浩淼煙波萬里重洋呵,見證一代又一代、千千萬萬的遊子,作別鄉關,走過番下南洋。
  下南洋的番客,背馱著家鄉滿滿的期望,勞燕般飛越雲水蒼茫的南海,在蕉風椰雨的異國他鄉,“空空手,五粒紐,”憑著兩隻腳、一雙手,歷盡艱辛剛剛立住腳跟,就把僅有的餘錢寄回家鄉。
  歡叫的喜鵲,喚來了日思夜盼的僑批。僑批搬走了母親心上的石頭,告訴她兒子平安吉祥;僑批舒展了父親緊鎖的眉頭,小弟小妹的生活有了奔頭;僑批帶給了鄉親盼頭,修橋造路,捐資辦學……番客的血汗浸滿家山的鄉愁!
  翻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熠熠閃光的僑批,當然令人肅然起敬。但也不可忘卻,背井離鄉的番客,多少人葬身魚腹,多少人倒斃異鄉、杳無音信,多少母親妻子女兒以為的暫別成了永別……
  事業有成衣錦還鄉的番客,慰藉親人光耀門楣的方式,往往就是起厝娶親。擇一黃道吉日,選一風水好的開闊地帶,延請手藝絶佳的惠安師傅,動土開工起大厝。中西合璧,是常常用來描述番仔樓的文字。財大氣粗的番客們,不吝重金從南洋專船運回洋毛灰、鋼筋、花瓷磚等當時國內無力生產的材料。高大氣派的拱劵式外廊,融進“皇宮起”的閩南紅磚厝制式,其恢宏大氣、富麗堂皇自不必細說,西式山花立面裝飾則盡顯洋氣十足;紅磚白石的牆體上,既有情節豐滿寓意豐富的山水、花鳥、如意祥雲、書法等中式雕藝,又間以栩栩如生的信鴿、騎車郵差、安琪兒等番飾;傳統的懸山式雙燕歸脊,卻在屋頂的紅瓦筒檐口,綴塑上異域風情滿滿的滴水獸。
  都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僑村巷頭壁尾悠揚悅耳的弦管聲聲,如訴如泣地唱和著,讓人流連忘返於每一幢雕梁畫棟、每一面白石紅牆、每一根滄桑包漿的樑柱,去尋覓番仔樓揮之不去的歡笑往事。
  在我幼年時候的有限想像空間裡,番客僑居的南洋,就是天堂的代名詞。每有沾親帶故的番客回鄉,經春風滿面的番客嬸掂量排比,去探望的大人定能得到白花油、保濟丸、毛巾、舊落衫褲甚至簇新的整匹布料、洋參高麗參、手表等隨手餽贈,而令小屁孩們歡呼雀躍猶如過節般興奮的,卻是那些內地難得一見的牛奶軟糖、字母餅乾。持家有道,裡裡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條、衣飾華美整齊的番客嬸總以矜持金貴示人,或許只在夜深人靜的夢囈呢喃裡,才得一訴跨海越洋的相思衷情。《因送哥嫂》、《管甫送》等一曲曲僅適合淺唱低吟的南音,最明瞭她們守著番仔樓,盼望僑批,盼望歸人的柔軟心思。
  番仔樓的深井,一端連著唐山的土地,一端連著遙遠的藍天和海洋。每年的春天,福氣吉祥的紫燕總會如約而來,在天井的大樑上安家。輕盈翻飛的黃口燕子,呢喃啾啾,有商有量,銜泥運草,談情說愛,養兒育女。紫燕烏黑靈動的眼珠,一天天,一年年,看著番客嬸那把澄亮的月牙形木梳,細細密密,溫婉堅韌,直把滿頭烏黑綿長的秀髮青絲,梳成一縷縷落寞零亂的白髮。
  戀戀不忘的家與巢,燕子年年飛去又飛來。漂泊天涯的番客,魂牽夢縈的總是那座雙燕飛檐的番仔樓。不忘故土,又自覺接納融入異域文明,肩挑兩頭的番客,以一幢幢美侖美奐的番仔樓,詮釋他們的追求和抱負。
  番客豈是無情郎。止戈化武是龍族的古老智慧,但沒有實力和武器,奢談什麼祖國尊嚴和家園安寧?氣派奪目的番仔樓,主體之餘常常附築層層退台的護厝槍樓,槍樓上佈滿的方形、三角形槍眼洞孔暗藏玄機,膽敢劫家侵舍的土匪洋盜,憤怒的槍炮必定叫你有來無回!
  辛亥年間,番客義無反顧地把鮮血和財產,一層又一層,壘成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奠基石。國父孫中山先生深情題詞:華僑乃革命之母!抗日禦寇的征途,華僑獻金的數額,甚至超過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南洋華僑籌賑總會、華僑機工、華僑飛行員、抗日華僑青年服務團、華僑將軍等,一個個以華僑的閃亮名稱永載於民族解放的光輝史冊!周圍僅三里,居民約四萬,孤峙海中的鼓浪嶼,在抗戰之前即薈萃了閩南各縣的回國番客精華。經歷了西式文明洗禮,感於祖國社會發展的熱誠,他們帶回大量的資金、信息、技術及先進經營理念,有力地促進了內地新式工商業發展,尤以公用事業金融業為最。
  祖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一打開,又是一批批華商、華僑企業捷足先登,開啟了深圳、廈門乃至全國經濟奇蹟的萬千氣象。假如商業利益和愛國愛鄉間需要選擇,番客簽字的筆,不必細思總會勾起後者……其家國情懷的基因,也許一脈相承於泉州南門外那座赤裸的毛坯番仔樓。抗戰爆發時,它的主人毅然遣散施工隊伍,傾盡家財捐買大砲飛機共紓國難。八十多年過去了,這座光榮的爛尾樓,佇立成了舍家為國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