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園會見證中國蛻變為全球生態建設引領者

  【香港中通社北京4月29日電】(特約記者 莊敬千)2019年北京世園會29日在北京拉開帷幕。這是中國第二次舉辦世界最高級別的園藝博覽會。相較於1999年的昆明世園會,北京世園會共吸引11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規模創歷史之最。規模升級外,中國在全球生態建設中的角色也逐漸從參與者轉向貢獻者和引領者。
  蛻變,首先源自符合自身發展的生態觀逐漸成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得到遏制,綜合植被蓋度超55.7%,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能源消費方面,煤炭佔比降至59%,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升至22.1%。如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越來越綠。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近年深化改革諸多成就的重要方面。成就背後,是中國追求綠色發展的決心和科學治理的精神。建設“美麗中國”已成為中國人心向往之的奮鬥目標。
  十八大上,“美麗中國”被提至國家發展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十九大後,生態文明更被歷史性地寫入憲法。此外,不斷加碼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正如習近平所言,我們應該追求科學治理精神。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
  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世園會作為今年中國眾多主場外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中國與全球共謀綠色發展方面被寄予厚望。
  一方面,中國在全球生態建設方面持續不斷地給予貢獻,并踐行大國引領責任。美國航天局衛星數據顯示,2000年到2017年的全球新增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來自中國的沙漠治理經驗也在尼日利亞、摩洛哥等國生根發芽;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中國率先簽署《巴黎協定》。中國貢獻和經驗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
  另一方面,正如習近平所言,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各國應該追求攜手合作應對。
  世園會以園林為媒,推動多邊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生態治理的“中國方案”,無疑將為此進程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