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部分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展示風采

  【新華社北京5月3日】(記者黃玥、王琦)你們全力以赴的樣子,是青春最美的姿態。
  日前,記者採訪了部分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和獲獎集體成員,聽他們講述那些無私奉獻、頑強拼搏、勇於追夢的青春奮鬥故事。

他的青春執著於奉獻

  在河南省鎮平縣伏牛山區,有一位普通的小學校長,堅守大山深處18年,只為幹好一件事——讓山村孩子走出大山。他就是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80後”教師張玉滾。
  黑虎廟村是鎮平縣的深度貧困村,四週環山,位置偏遠,交通條件差,以至於過去沒有年輕人願意來這裡任教。
  2001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張玉滾來到黑虎廟小學,從最初每月拿30元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幹起。
  挑書本教材、學具教具,挑油鹽醬醋、蔬菜大米,2001年到2006年,靠著一根從老校長手中接過的扁擔,張玉滾從大山外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為了學生,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把學生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接送留守學生也是家常便飯。“多年來,我們村沒有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家離學校遠的學生,他就說服學生家長,讓學生和他同吃同住。”黑虎廟村黨支部書記韓新煥說。
  “我是山裡人,知道山裡的苦。看著自己教的學生走出大山,我就覺得值。”這是支撐張玉滾堅持下來的信念,張玉滾任教前,黑虎廟村只有一個大學生,如今已有16名大學生。

他們用奮鬥詮釋青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團隊是一支由劉紅教授領銜的,由青年骨幹教師和碩博研究生組成的科研團隊,現有成員39名,35歲以下青年35人。自2004年成立以來,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加入這個科研團隊,用他們青春的勇氣、幹勁和擔當,研製出中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月宮一號”,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是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自治生存必需的關鍵技術,具有較高複雜性和難度。“我們完成的‘月宮365’實驗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一個生物系統如何實現為不同代謝水平的乘員組提供生命保障,並在各自衝擊條件下保持系統穩定。”團隊總設計師劉紅說。
  在為期370天的“月宮365”實驗中,志願者在僅160平方米的生存空間內重復“播種、收割和脫粒”植物耕作流程160餘次,採集廢物處理系統樣品50餘次,監測記錄健康數據700餘次,還克服了幽閉環境內“遮窗”“斷電”和“延遲出艙”等種種困難,完成了長期實驗。
  劉紅介紹,團隊成員始終用極高的熱忱和高度負責的專業精神去面對困難。在370天的時間裡,團隊其他成員作為艙外保障人員,24小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合力保障了“月宮365”實驗順利進行。
  “漫長的實驗過程如同在跑一場馬拉松,困難和挑戰不斷,但對我來說是難得的鍛鍊、難忘的記憶。”團隊成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後劉慧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春的風采、青年的擔當,都要用奮鬥去彰顯,靠奮鬥去實現。

這個團隊平均年齡34歲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匠心聚合、質量極限”核聚變大科學工程創新團隊平均年齡34歲,先後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團隊自主設計研製並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自主發展68項關鍵核心技術,建成20個國際先進的平台和系統,創造100.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實現高約束,高密度高比壓的完全非感應先進穩態運行模式和1億度高溫等離子體運行。
  該團隊還代表中國參加ITER計劃,承擔的科研任務100%國產化。團隊開展“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與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交流關係。全面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研製國家十三五大科學裝置,同時積極推動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