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起點為啥在泉州

  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對世界影響越來越大。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增多了。
  中國歷史上,有兩條“絲綢之路”,一條起於西北陸地;一條發於東南海上(簡稱海絲),都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路,也是“世界走向中國的路”。
  而泉州,為什麼能成“海絲”的起點?
  簡言之:泉州的地理位置和泉州豐厚的文化積澱,以及當年北宋時期的有利形勢使然,是歷史選擇了泉州。
  早在先秦,作為偏遠地區蠻荒之地的泉州,就有古越族人生活、繁衍,形成了一種古樸、辛勞的文化;西晉(265-316)永嘉年間,中原戰亂,“衣冠南渡”的晉人給泉州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泉州又是沿海地區,受海洋文化侵淫。如此古越、中原、海洋三種文化的融合、互動,形成泉州獨特的文化,即“泉州人個個猛”及泉州人“愛拼才會贏”的個性化。
  其實,早在隋唐時期,泉州就與海外友好往來了,尤其在唐朝,泉州的商船就到過日本、琉球、三佛齊(今印尼巨港),遠達西亞、南亞、東非、北非。傳說唐武德年間,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派遣4位高徒來中國也是為交好而來的。
  中唐安史之亂後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唐趙宗初年北方戰事頻發,陸上絲綢之路中斷。這便促使“海絲”發展。而南宋偏安浙江後中國經濟也隨之南移。當時南方有三個重要港口:明州(寧波)、廣州、泉州。但因明州靠近南宋首都杭州,在宋金戰爭中又遭受破壞,外貿下滑;廣州又一度被外人入侵,外貿活動也停滯。唯有泉州當時社會較安定、民康物阜,海外向往,已出現“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盛況。
  泉州,又往往給人精神上一種安全、平安感。借“宗教博物館”氣勢,民風民俗給人極好的自信。早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在市民呼聲中,泉州知州陳偁經努力懇奏,福建路提舉市舶司在泉州正式成立了。對外貿易納入政府行為的軌道。從此以後,泉州地方官員每年夏冬兩季都要帶著眾多士民到清源山西側九日山舉行祈風典禮。
  祈風,一般在每年四月和十月選一個吉日舉行,這正是出海和返航的時間。祈風也就是祭海,九日山通遠王祠擺滿了“三牲”,行香祈禱後把“三牲”眾供品全倒入九日山前的江中。泉州人是開明的,並沒有像有的地方犧牲孩童祭海。
  祈風後,文人學士官員往往登山作詩、刻石記事,寫上時間、地點、人物。時至今日,當時遺跡在九日山上隨處可見,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貴的摩崖石刻。
  歷史的風煙漸漸遠去。遺憾的是明清兩朝,“海絲”風光不再。那位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讓“市舶”附屬於“貢舶”,禁令“片木不得下海”“寸貨不得入番”;那個穿馬蹄服的大清皇上,竟頒“閉關自守”政策,從此中華萬馬齊瘖。
  如今在振興中華“中國夢”的召喚下,“海絲”回歸。泉州又煥發了海絲起點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