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20-09-23

寄望農業改革

鳴笛
2020-09-23

  據報導,全國範圍內的政府部門都在提高COVID-19傳染病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儘管採取了努力和干預措施,但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繼續上升。杜特地總統簽署的1021號行政令,將公共衛生災難狀態再延長至2021年9月12日。病毒大流行已經過去七個月了,繼續表現混亂,本地是否可於2020年12月恢復正常呢?確令人擔憂。各個領域對疫情的鬥爭仍在繼續,實現「新常態」似乎有些困難。
  經濟遭受到的衝擊,最顯著的是貧困率上升和長期高失業率。據社會經濟規劃部報告說,明年的貧困發生率可能上升到17.5%。當杜特地總統於上任時,貧困發生率約為23%。到2018年底,這一比例迅速下降至16.7%。估計經濟有望在2022年之前將貧困發生率降至14%。經濟計劃者預計明年農村貧困不會惡化。無論貧困發生率上升到什麼程度,大部分都將發生在城市地區,這個期望是重大的。
  在今年上半年,國內經濟的各個部門都急劇萎縮,本來屬於落後行業的農業卻在擴大。第二季度,農業、林業和漁業的增長率為1.6%,而國內經濟則下降了16.5%。農業的復原力最明顯是由於糧食需求缺乏彈性。快樂或不快樂,生病或健康,人民需要吃飯。在各種價格點獲得足夠的食物是有問題的。如果食品生產和分配效率更高,消費者將更容易獲得營養。糧食安全與負擔得起的營養有關,這應屬農業政策的指導原則。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政府的角色視為向農業部門分配補貼。主糧的採購,製粉,存儲和分配都交給了納稅人。幸運的是開始擺脫影響農業生產力和重現農村貧困的舊正統觀念,以一種真正的革命性方式將大米貿易轉變為關稅制度。從大米貿易中收取的經常性關稅被納入一項基金,農民從現代化基金中受益,消費者享受大米價格的下跌。更需要引入革命性的市場驅動型改革,例如製糖業的生產成本是其產品世界價格的兩倍,迫切需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