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24-01-23

馬長山的《「字」得其樂》

林鈴
2024-01-23

  目前海外新生代學中文字(漢字),都有些許挑戰性。有的中文從幼稚園讀到初中或高中畢業,一旦讀大學出社會,在以西方環境為主的日常接觸下,很快便把漢字怎麼寫,忘得一乾二淨。理由是少用,且當時是死背,只為應付考試。一撇一捺暫時的強迫記下來,卻沒法被大腦存儲到「長期記憶」中。
  喜獲中國微型小說和寓言作家馬長山老師的《「字」得其樂——漢子笑話500篇》,感覺一些字透過他幽默有趣的閃小說形式,在腦子裡留下較深刻印象的巧妙「活讀書」方法。該書還有李國斌、趙金基老師的英譯,以及劉宏老師畫插圖,相信老師們若採取當補助教材,定會有助於提升學生學漢字的興趣。
  海外學生可以先讀英文瞭解,再看中文,因是閃小說和笑話為一體,可輕鬆選擇性的從淺白易懂的字入門。馬長山老師講述撰寫經歷,將常用字試圖利用它們的偏旁部首、組織結構和讀音的異同,尋找和製造一些笑料。這不正是另一種「六書」的活用?讓學漢字變成長久的固化記憶、「字」得其樂的終身學習。
  分享幾則簡繁體皆通用的字:「木」對「朵」說:「姐,你的小帽子真漂亮」。「少」對「吵」說:「姐,言多語失。凡事多一嘴不如少一嘴。」
  「朵」作為花兒的量詞單位,「漂亮」兩字很快能與美麗的花朵作連想,好記。多一嘴變成了「吵」,真是富有意義的哲理。
  「母」來到學校門口接孩子,見到了從校門裡匆匆走出來的「字」。母高興地說,「兒子,你咋戴上帽子啦,差點讓媽認不出來。」「字」看了看「母」,不悅道:「阿姨,您不認識字嗎?您仔細看看,我是您的兒子嗎?」
  辨認「子」與「字」的差別在於「您不識字嗎?」這顯得有夠逗趣的。
  筆者想起以前總覺得「禮」字難寫,母親一則故事讓我至今也「字」得其樂,並傳給孩子們,他們聽後亦馬上把那多筆劃的字記下了。有個人名叫「不」,他貪玩跑去看熱鬧,樓上唱著曲子,樓下在炒豆,「不」不小心撞到頭,長了一個瘤。
  馬老師能寫出整本500個字的「字」得其樂,用新穎的方式把漢字更活躍的呈現給讀者,真是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