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03-29

遠去的叫賣聲

曾耀文
2019-03-29

  早些年鄉村里的叫賣聲,有著質朴的鄉土氣息,在經濟發展、市場繁榮的今天,已經逐漸銷聲匿跡了。但回憶起來,久違的叫賣聲好像還在耳邊響起,那么熟悉,那么親切,那么意味深長。
  “箍桶啊”吆喝聲剛離去,“染烏衫褲”吆喝聲又傳來;扁擔上晃悠悠挑著几把鋤頭的漢子大嗓門吆喝著:“打鋤頭,打鋤頭”;“有沒鴨毛賣”收購鴨毛雞肫皮的高吭聲又從遠處傳來……他們為了生計,不辭辛苦,走鄉串戶。
  有些做生意的不吆喝,而是以拍打聲代替叫賣聲,如“補鼎補鋅鍋補臉桶”的用五六片鋼片串在一起拍打,發出“塌塌塌”的聲音。挑擔的貨郎是手搖一只撥浪鼓發出“咚咚咚”的聲音。鬮豬鬮羊的獸醫是吹笛,聲音悠揚婉轉……這些以敲打吹笛代替叫賣聲的行當,在過去被大家所熟悉,一聽到啥聲音,就知道是做啥生意的。
  貨郎的擔子是一座移動的“百貨商店”。有個貨郎挑著貨擔,手上舉著撥浪鼓搖著,發出“咚咚咚”的聲音,鄉親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稱呼他為“搖撥浪鼓的”。他臉上永遠掛著和氣的笑容,見村進村,不知道他從哪里來,也不知道他將去哪里,仿佛一直在路上。有人招呼,他就歇下擔子,大姑娘小媳婦老奶奶們出來了,圍著貨郎,老奶奶挑選著針頭線腦,小媳婦買條圍巾、頭巾,小姑娘愛買些雪花膏、抹臉粉、發夾……仿佛一場盛大的博覽會。人散了,“搖撥浪鼓的”整理著貨物,挑上肩,搖著撥浪鼓,單調的聲音里,漸行漸遠。
  小孩最喜歡的是“敲糖甲”。一聽到“叮叮當”的聲音,小孩蜂擁而至,他們從家里翻箱倒櫃,拿著破銅爛鐵、牙膏殼什么的,把能換糖甲的東西都找出來換,小孩站在旁邊,眼睛盯著糖甲,喉嚨吞咽著,口水都快要流下。“敲糖甲”人估摸著多少,用鏟子定好位,小錘“叮”的一聲敲下,那甜就被決定了有多少,有時他特地少給你,然后再敲一片薄薄的、或邊角一點補給你。
  爆米花是村里老老少少都喜歡的食品,不用叫賣還生意非常紅火。隨著一聲“咚”地震天響,村里的孩子們便知道爆米花的來了,紛紛回家叫大人准備大米、豆子和糖精一類的材料,給自己爆一鍋香噴嘖的爆米花。有的是跑來看熱鬧的,看有趣的“小米變大米”。不一會兒,爆米花攤位便會排起長龍,小孩捂著耳朵看著,害怕那開爐瞬間的爆炸聲但又期待著它的到來,然后發出一陣驚叫聲。那種特殊的香甜也開始在村里的上空彌漫開來。
  以前人們生活水平低,購布料需要布票,也沒什么錢,於是一件衫或褲破了就補,舊了就染。不過都是染成黑色的。經過加工,好像又變成一件嶄新的。染衫褲師傳雙手都沾著染料的痕跡,他穿的也是經過染色的黑衣黑褲,挑著籮筐,吆喝著:“染烏衫褲哦,染烏衫褲。”人們把舊衣舊褲做個記號交給他,過几天染好了再送來,那時大家都守信譽,也不用先交款,村民也不怕“染烏衫褲”師傅跑走了不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