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19-12-12

中國城滄桑巨變

陳德暖
2019-12-12

  古人云“溫故可以知新”。回顧在菲律濱寄居45年,喜聞樂見馬尼拉唐人街走過的滄桑歷程,其發奮圖強,經過一日千里的進步,如今聲譽日隆,名聞遐邇,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打造出一個響亮的品牌——馬尼拉中國城,正繼續以濃墨重彩譜寫新篇章,喚起與鞭策筆者歲月回眸。
  1975年初,筆者從天寒地凍的東三省來到椰風蕉雨四季如春的千島之國菲律濱,第二天就到馬尼拉華人區走一走看一看,去認識馬尼拉華人區的蘆山真面目。首先看到的是王彬街與羅莎溜街(現改名奎引鎮巴禮示)街交界處,當時正在舉行對菲律濱有重大貢獻的偉大華人王彬站立全身銅像座落紀念典禮。這是一件很有意義難以忘懷之事,接著我從王彬街頭走到街尾,再在王彬街附近幾條街溜達溜達,目睹耳聞馬尼拉華人區充滿“咱人味”,好像到國內閩南一個小城一樣,處處遇到說閩南話的鄉親,處處看到寫有華文店名的商店排滿琳瑯滿目的中國貨,處處嗅到家鄉味道美食的吃食店,慶幸自己再有機會品嚐久未吃到的地地道道家鄉美食,再有機會重新講久未說有點生疏的閩南話,在異國他鄉見到許多同鄉人格外親切,湧上心頭的話說不完道不盡,暢談家鄉事,共憶家鄉情。
  過去中國民窮國弱,老一輩先僑,因國家連年戰亂,政府腐敗無能,民不聊生,為擺脫苦海,許多人背鄉離井下南洋謀生,赤手空拳拚搏,力爭有立足之地。有一技之長的都持三把刀:剃刀、剪刀、菜刀,從商者則以開小零售店為主。筆者初到馬尼拉,華人區還有些華人經營的菜仔店、理髮店、裁縫店、小飯店,理髮店老闆兼理髮師,裁縫店老闆兼裁剪師和縫衣匠,小食店老闆兼廚師。如今華人菜仔店等小店已煙消云散,舊貌換新顏,華人老闆開設的大旅社、大飯店聘請香港、廣東、閩南的廚師任主廚,新客開設的飯店倒還有老闆兼廚師。如今華人區飲食業百家爭鳴,閩菜、廣東菜、潮汕菜、四川菜、湘菜、韓國菜,長汀小食、火鍋店、蘭州拉麵、快餐店、自助餐、咖啡店,像雨後春筍般湧現,華人區一些著名小食店,著名麵包店已不再是前店後廠了,而是遍地與大商場開設連鎖店。
  筆者到馬尼拉時,華人區還有4間華語電影院,經常坐無虛席,如今早已先後銷聲匿跡,也有幾間華文書店亦早已絕跡。直到近二十年前,大量華人來到菲律濱,才新開了一間新華書城,又開設了陳延奎紀念圖書館、李國咸紀念圖書館,受到廣大華文愛好者的青睞與歡迎,廣大華文愛好者才有買書與看書的新天地。筆者來菲律濱時正值軍管時期,沒有一份華文報紙可看,如今馬尼拉又有5份華人輿論喉舌的華文報紙,廣播華文文化,展現華人的精神面貌,華文報紙,深受華人的喜愛。
  過去,華僑在外謀生困難重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末期來菲律濱謀生的2700名遊客,到菲律濱二十多年還沒法取得合法居留身份,移民局四處要抓這些遊客,被抓走者要花大筆錢才能擺脫入獄與遣配,以王尚助為首的遊客組織起來歷盡心血才在七十年代爭得合法居留權。筆者來到菲律濱後謀生也很困難,自己與子女先後被真或假移民局人員抓去,花錢消災。直到“三三四合法化”才取得居留權。
  華人在菲做買賣以小資本零售業為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菲政府實行零售菲化政策,華人再不能合法做零售生意,部分零售業者自謀生路,自討對策,向菲人租借申請營業執照,開辦工廠、銀行、批發等企業,揮灑心血鑄造輝煌,造就了一些赫赫有名的富裕華商。時至今日,僅佔全國人口3%的華人,經濟實力佔全國六成,全國首十名富豪華人佔一半以上,因此華人因禍得福,壞事變好事,富裕的華人社會自然而然與華人區相輔相成,大大促進華人區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
  筆者到菲律濱45年,耳聞目睹前30年很少看見菲律濱人中國春節穿紅衣,只是向華人討甜粿,是春節的旁觀者,隨著中國國力增強,華人地位大大提高,菲人逐漸由春節旁觀者變成欣賞者,又日漸發展為參與者。近些年來許多菲人像華人一樣春節穿紅衣、辦年貨、買甜粿,參與慶新春活動。春節時華人區人山人海,街道擁擠不堪,寸步難行,遍地紅彤彤。前幾年菲政府宣佈春節為菲律濱法定假日,華人樂融融,馬尼拉市政府在中國城牌坊廣場舉行慶新春大會,市長親自參加並帶領數千菲人、華人舉行慶新春遊行,中菲人民同歡聲笑語樂歡天。
  如今的華人區已不再是筆者初來菲律濱時,街道大部分是兩三層的低矮木屋,四五層的混凝土大廈寥寥無幾,如今華人區高樓林立,出現許多二十多層至六十多層的高樓大廈,並繼續不斷增加中,華人區也不再局限於王彬街周圍一帶,已擴大到美加廣場一帶。一路發商場、久久商場、利未素惹商場一帶也成為華人經商、居住的重地。45年來馬尼拉華人區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愧是世界上最大中國城,中國城一定會持續高歌猛進。
  中華騰飛迎盛世,中國城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