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  2020-02-13

一民的孝道情懷

錢昆
2020-02-13

  年內,拜訪了年近期頤的阮如老先生,他動情地對我說:“為人要正、要善,更要有孝心……”很高興,因書之故,我認識了為人堂堂正正,有善心、講孝道,又學識淵博,舉止言談溫文爾雅,一派學者風範的老作家一民先生。
  一民,原名張為舜,是“菲律賓作家協會”的副會長,也是“菲華孝道學會”的名譽會長。作為作家,他是多產的,已先後出版的作品有:《古稀年痕》《椰窗觀風雲》《椰窗閒筆》《閒筆十方》《晚霞墨痕》和《如鷹再騰飛》等多本書;作為“菲華孝道學會”的創會一員,他不忘初心,始終不遺餘力地在華社弘揚孝道精神,獎勵和表彰孝子孝女的德行,並致力於讓孝道之火燃遍華社。

通過《椰窗》識一民,“頂好花園”談孝心

  2003年3月,一民先生的《椰窗閒筆》在大陸出版了。受炳輝先生所托,我把還散發著油墨香的新書帶來菲律濱讓他先睹為快。為此,我記住了這個親民的筆名。   
  直到2017年元月,第三次孝道學會的頒獎禮在富都大旅社的“頂好花園”裡舉行。因給炳輝先生送書,才與一民先生首次見了面並聆聽了他的談話。當他看到兩本裝幀精美考究的紀念冊,是我為紀念畫家父親而自編自費出版的,便露出了喜歡的神情,也許還觸動了他的心弦吧,使他有感而發地說:“孝有三個境界,一是奉養;二是敬養;三是揚名。而為父揚名是最難的,也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和精髓,你現在做的正是第三境界的孝道……”一民先生的孝道談是我前所未聞的,因此,如醍醐灌頂,頓覺舒心暢快。所以,當炳輝先生囑我送書給一民先生時,我言聽事行,好像為書找到了知音似地,滿心歡喜。
  不久,拙作——《畫家曾良奎的詞詩世界》在《世界日報》的“大廣場”發表了。又得到了一民先生很高的評價……並說出了“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這句我從未聽聞的注解孝道的古語,讓我再次感受到了他的博聞強識和在孝道文化上的全面修養。同時,也為“菲華孝道學會”擁有此人才而幸甚至哉。

年屆耄耋猶精勤,心系孝道學會印

  緣生相聚。近兩年,尤其是送舊迎新之際,我有幸多次感受和領略到一民先生對 “菲華孝道學會”的拳拳之心和款款之情。
  2018年1月18日晚,當我看到尤扶西先生和一民先生,在我加入“菲律賓華文作家協會”的表格上,欣然地在介紹人一欄中寫上他們的大名時,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隨即在心中升騰。回家後,在激情滿懷時寫下的詩作——《心花,在夜色中綻放》裡吟道:“啊,今夜,我將拜見,文壇上德高望重的尊長”,就由衷地表達了我對他們的敬重和感謝。
  此後,只要作協有召會,就能近水樓台似地聽到一民先生關於文學和孝道文化的高談闊論,讓我受益匪淺。
  2019年12月20日,收到了一民先生發來的“菲華孝道學會”的簡介時我才瞭解到了,該會的宗旨、性質、緣起和使命等21條……當得知會章是由他制定並獲得通過了,不僅對他那種為“菲華孝道學會”能趨向盡善盡美而嘔心瀝血的精神而肅然起敬。
  隔日中午,應一民先生之邀,我出席了由他做東的歡迎舊友和文友的宴會,作陪的人清一色是“菲華孝道學會”的會員。席間,一民先生在致以熱烈的歡迎辭之後,便圍繞“菲華孝道學會”如何發揚光大的議題發表了他富有創意和建設性的談話……這些閃爍著智慧之光又與時俱進的新點子,如噴湧的泉水呈現了出來之後,受到了與會者的認同和稱讚,我為這些合乎時宜的主意而對他刮目相看和心生敬佩。
  對一民先生發自內心的尊敬,使我在元月18日接到他的微信:“請您在泉州時,代刻本會會印—— ‘菲華孝道學會 ’約2X1.5吋,其他您主意就是,費用返菲再還。謝謝!”後便暗下決心,無論如何,我將不負所托,圓滿他為“菲華孝道學會”擁有會印的心願。
  為此,我們先在你來我往的探討中取得了共識:以隸書入印。可時近春節,許多商家已經歇業。“無石難成印”啊!但石不轉人轉,在穿街過巷尋找之後,印石和篆刻家終於找到了,效果圖也很快出來了。發給一民先生看後,他對印框是直線提出了媲美行家的建議。因此提議,引發了我與篆刻家之間一段有意義又有趣的微語往來:
  “張先生,一民先生有一小小的要求。是否在邊框上作點文章:一顯古早味,二具防偽的作用。”
  “刻邊款得另收費呀,有必要嗎?”
  “不是邊款,是字邊的框框有點凹凸,不那麼筆直。同隸書相呼應。”
  “哦,那是邊框的殘缺處理。”
  “是的,字體無議了,是否把殘缺處理後的效果圖先發來看一下。”
  “這個處理是隨意的。不是事先設定的。刀敲下後殘缺大小無法確定,請理解。”
  我看到這條微語後心裡怔了一下。要是用力不當。那石,那字,豈不前功盡棄了。因此,趕緊發去知名篆刻家吳振德先生以隸書入印的印譜。其邊框的殘缺處理同隸書渾然天成,不但有整體感,而且美感十足,也是一民先生希冀的邊框。同時,鄭重地對他說:
  “盡可殘缺美,但不可殘廢!”
  “在這行業也幹了大半生了。台灣星雲大師有我刻的印章!”
  張先生的回答讓我放了心。這次有益的溝通,也為一方好會印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果然,美輪美奐的會印終於隔日呱呱墜地了。

再接再勵再騰飛,潛心設計孝會徽

  一星期後,當我收到了一民先生請我設計會徽的微信:“燕菲姐,可以請你再為 ‘菲華孝道學會 ’設計一枚會徽嗎?可用文字 ‘孝 ’或 ‘孝道  ’;或者圖案,隂式陽式均可,顏色你主意就是。打擾了”時,很是犯難,但幫忙的決心是不打折的。自知,久疏畫筆和心不在焉已近30年了,實難勝任。因此,恭請了畢業於中央美院附中,人在香港開辦畫室的人三兄來玉成一民先生的心願。
  很快,一款脫胎於篆字“孝”的會徽發來了,一民先生在覺得滿意的同時,總覺得欠缺些什麼。幾番審視之後,會印和會徽情結濃烈的一民先生又有了大膽的設想:“根據大家表態,選有小椰樹那圖案為會徽很好。但我覺得要是把孝字用藍色橫條由粗逐漸轉細表意孝感動天地,而孝字無框表孝道無邊,可否大膽麻煩曾先生再設計一個。”感謝人三兄的不棄不煩和不惱,在琢磨出一民先生的文意後,繪出了“藍圖”,並得到了意料不到的好效果。這枚強強聯合之下而誕生的會徽草圖。見證了一民先生對真善美的孜孜以求,和為“菲華孝道學會”朝著完善的方向發展勞心勞力地奉獻他的才智和才情。
  年屆耄耋,正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之際,但一民先生以如鷹再騰飛的精神,不但在“尤扶西青少年文學獎”中擔任複審評委,更為“菲華孝道學會”的會章、會印、會徽和未來的發展操心;還將為“菲律賓華文作家協會”的進一步發展而發光發熱。他這種正大光明、慈善和孝道情懷滿溢的精神風貌,為後輩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和示範。值得歌之、頌之和廣而告之。

2020年2月10日于計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