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明報》

  當筆者還是一名小學生時,被金庸的武俠小説迷得茶飯不思,荒廢學業;但自覺文學修養大進,作文能下筆千言,甚至培養了俠義精神。1959年金庸創辦《明報》,主要賣點是金庸每日親自執筆的五百字社論和兩千字的小説《神鵰俠侶》,它是《射鵰英雄傳》的續集,筆者豈肯錯過,第一天就成為《明報》的忠實讀者。
  金庸寫了武俠小說,聲名大噪,收入不菲,他毅然離開《大公報》和老同學沈寶新創辦了《明報》。金庸出資八萬,沈寶新出了二萬,當時這是一筆鉅款了。     第一年《明報》報份只有三千,讀者大都是小說迷,報館入不敷出,相當拮据。 1962年《明報》翔實報導難民潮,雖然得罪了左派,報份急增達到五萬份,終於站穩。《明報》初期,只有一大張四版:第一版是國際新聞,由各通訊社提供新聞,沒有本島新聞,因為請不起記者。有少許新聞,據說由《大公報》義助。第二版是武俠小說版,那是筆者至愛。第三版是色情小說,還看不大明白。第四版則是“馬經”,完全沒興趣。筆者每天必偷偷帶《明報》上學,曾被一女同學告發看“黃色”報紙,慘遭留堂。
  1960年筆者小學畢業,移居岷市,當時唐人街有當天香港報紙出售,只間斷不久。而數年中,《明報》經過文化大革命、反英暴動,因立場正確,被廣大讀者認同,發展成日銷十八萬份大報,被譽為知識分子報紙。睿智的金庸也會犯大錯,1991年,他不差錢,卻把《明報》賤賣給新加坡人於品海,認為他辦報理念和自己相同。金庸看錯了人,三年後於品海就把《明報》轉手,賺了大錢。
  現在《明報》大報地位不變,言論為各方看重,想不到卻淪為反政府人士喉舌,黑白顛倒,已偏遠正義,所遺禍害,遠超《蘋果日報》。《明報》背叛創辦人辦報風格,相信慢慢會被市民唾棄;金庸地下有知,肯定後悔,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