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地的對華立場有其歷史和現實的考量

  菲中兩國關係曾有過一段迂迴曲折,到了2016年6月30日,杜特地總統打破了菲律濱長期以來由政治世家輪流坐莊的傳統桎梏,入主馬拉幹鄢,成為政治“黑馬”而從此開創菲中關係新局面和政治新生態。杜特地的對華立場既出於歷史的因緣,也有現實的需要,更是在華人社團的推動下慢慢形成的。筆者試著從以下三方面簡要縷析之。

歷史的因緣

  菲律濱與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鄰,一千多年來,兩國始終有著睦鄰和好的兄弟情誼,庶民友好往來源遠流長,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就到過菲律濱。602年前的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蘇祿王親自率使臣到中國拜見明成祖,回程路上,因病逝而葬於山東德州。留下菲中友誼的歷史見證。
  菲律濱與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血脈相連,直到近代都與中國保持著世代互訪、貿易通婚的淳樸風俗。
  從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菲律濱,爭取民族獨立,旅居菲律濱的華僑華人,先後組建的地下抗日團體有: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華僑抗日遊擊支隊(簡稱“華支”)、華僑抗日鋤奸義勇軍、華僑戰地民主血幹團、華僑戰時青年特別工作總隊、華僑義勇軍和華僑青年抗日迫擊團等,這些抗日華僑武裝組織,與菲律濱人民並肩戰鬥,拋頭顱、灑熱血,毀家紓難,抒寫了菲中共禦外侮的壯烈篇章。
  在和平建設年代,華人吃苦耐勞,善賈營商,為菲律濱經貿走出去、引進來,為菲律濱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概因冷戰開始,意識形態的不同,加上中國長期的政治內耗,遲緩了經濟建設步伐,西方國家紛紛崛起,菲律濱與中國的聯繫減少,菲律濱甚至淪為某些國家對抗中國的棋子,受人唆使時大時小地製造些矛盾,換取些許蠅頭小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菲律濱放棄獨立外交的年代裡,國家各方面實力不進反退,從曾經的“亞洲小虎”退步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最落後的國家之一,而受益的只是在背後指手畫腳的國家。

現實的需要

  自從2016年6月底,杜特地總統上任以來,一改以往的親美外交政策,注重平衡各個大國之間的關係,務實而理性地制定利國利民外交方針。菲中兩國關係從全面轉寰到前所未有的緊密。
  經濟建設亟需大量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當家方知柴米貴、持家難,何況家底薄,更要源源不斷地補充能量。有鑒於菲律濱落後的基礎設施嚴重制約著經濟快速發展。杜特地總統出於一種“時不我待”的時代緊迫感和政治責任擔當,矢志振興國家經濟,解決民生貧困問題,制定“大建特建”方略,為此,必須大量引進外資,從地緣政治來說,中國是最可靠、最有可能達成取長補短和優勢互補的對象。
  中國體量大,資金、資源豐富,地理位置相距較近,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積累了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技術,加上中國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面向中國的招商引資,成效大而快。這是一種務實外交和理性抉擇。
  杜特地擔任總統以來的三年兩個月裡,五度訪華、八次元首會晤,可見其同中國及國家主席習近平非同一般的密切關係,創造了菲中元首密集互動的歷史紀錄。今年8月30日,菲中兩國在北京簽署包括高等教育、科技合作、集裝箱海關檢驗設備等6項協議,以進一步加強兩國關係。
  “一帶一路”倡議與菲方所提“大建特建”規劃高度契合,具有廣泛合作空間。有了中國政府的支持,中國民間資本大舉進入菲律濱,拉動著菲律濱經濟保持強勁增長。2018年菲律濱GDP增長6.2%,成為亞洲經濟體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表示,儘管存在外部挑戰,但是得益於菲律濱強大的消費需求,以及不斷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預計菲律濱經濟在2019年將增長6.5%,高於去年6.2%的增幅。菲律濱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是菲律濱的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投資額達到6.3358億美元,中國也成為菲律濱的第一大交易夥伴國,貿易額達520億美元,顯著推動了菲律濱的經濟繁榮。

華人社團的推動

  菲律濱華人華僑約佔菲律濱1.1億總人口的2%左右,有200餘萬人,在菲律濱的工商、服務業中佔據著相當大的比例,創立眾多華人團體。
  這些華人團體,或按鄉緣、窗緣、商緣、血緣等組建,有的成立一百多年,有的數十年或十多年。如菲華商聯總會、菲華工商總會、菲律濱中華總商會、菲華各界聯合會、菲律濱中國商會、旅菲各校友會聯合會、菲律濱絲綢之路國際商會、菲律濱晉江同鄉總會等。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所有擔任社團的僑領,均熱愛僑居國和祖籍國,希望兩國友好相處,故一直致力於國民外交,推動兩國的政治、經貿、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杜特地總統每次訪華,許多僑領都應邀陪同晉京訪問。
  杜特地總統也倚重德高望重的華人僑領,委任他們為“總統中國事務顧問”,或“經濟顧問”,藉以咨詢、瞭解涉中事務。
  許多僑領,一代又一代接力為菲華社會興辦各項公益事業,拯其急,濟其困,促進菲中兩族相知相親。公益事業有“菲華四寶”之美譽,即指:農村校舍、義診、消防、賑災。這些愛心善舉,極大地提高民生福祉和社會和諧,也促進華族融入菲律濱主流社會,使菲華兩族能共禦風雨、休戚與共、和睦共處。這是從行動上支持杜特地總統對華親善政策,極大地奠定發自底層民間的民意基礎和人心走向。
  譬如,2017年10月18日,杜特地總統宣佈馬拉威戰爭結束,擁有39所團體會員單位、會員逾萬名的旅菲各校友會聯合會,第一時間發起募捐倡議,率先支持杜特地總統的戰後重建計劃。當時,歷經戰火洗動的馬拉威,千瘡百孔,幾為廢墟,民不聊生。戰後重建,百廢待興。該會的“募捐倡議”一發出,一呼百應,不僅各個校友會迅速響應,慷慨捐款,競獻愛心。整個華社團體也紛紛跟進響應,集腋成裘,共籌集兩億多菲幣善款。偕同各團體,於2018年8月14日,應邀親臨總統府,在杜特地總統見證下,移交善款,此款為馬拉威市興建“馬拉維菲華多功能體育館”。
  此舉不僅體現了華人扶危濟困、急公尚義、民胞物與的優良傳統,也昭示休戚與共、同舟共濟、菲華融合的懿德高風。從而得到杜特地總統等菲律濱政府官員的高度稱讚!
  當時,有的社團冒著零星戰火,在馬拉威市興建五50幢“希望之屋”BAHAY PAG-ASA竹排房,接著再建60幢“希望住屋”第二期工程;有的社團搶先送去亟需的藥品和食物,拯救黎民。其勇於人先、痌瘝在抱的擔當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善心、善緣、善舉,推動著菲中關係務實致遠。杜特地總統執政三年多來,由於對華親善,在國家建設諸方面得益良多,發展迅猛,民眾就業機會大為增加,得到實惠,脫貧者越來越多。在權威的民調中,其民意支持率大為上升,其極高支持率,在歷任總統中,鮮有能望其項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