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的蝶變

  家裡的燈泡壞了,去燈具店重置。老闆問,是要普通的節能燈,還是要LED燈、EDU燈什麼的。心裡當時就感慨萬分了,由此不由地聯想起燈的蝶變。
  從我記事時說起,我們這小縣城,照明工具以煤油燈為主。那時候,大人們都將煤油稱為洋油,同帶洋字的還有洋火、洋布等,皆因為我們國家不能生產,都靠從美國和西方國家進口。一般的家庭用來照明的油燈都是自製的。製作方法也簡單,找來一個有鐵皮蓋的小玻璃瓶,或用完了墨水的空瓶,洗淨後,在蓋上打一個小孔(墨水瓶就必須另找一個剪成與瓶口大小相當的圓形金屬片),將燈芯(大多用布條搓成)從孔中穿過,燈焰大小要用針挑動燈芯來控制,燈焰也會隨風而擺動。條件好的人家會從雜貨店買回成品煤油燈,時稱美孚燈,也是洋名,上面有透明的玻璃燈罩,可以防風,中間有一個小旋鈕,可以轉動著,用來升降燈芯而調節燈焰的大小。那時候,一張方桌中間放著一盞這樣的在風中搖曳著的昏黃小油燈,芯焰忽明忽暗,若即若離。在這燈下,一家人圍侍著,縫衣的縫衣,納鞋底的納鞋底。我們則捧著書本一字一句地讀著。這種油燈,不僅燈光如豆,看書寫字時必須把頭湊近燈前才能看得清楚,更讓人受不了的是,燈裡冒出的一縷縷黑煙不僅熏得眼睛痛癢,鼻孔也被弄得黑乎乎的,稍不小心還會燎著頭髮,火燒眉毛。
  晚上走夜路,舉著這煤油燈肯定不行,且不說有風易滅,而且燈光照得不遠,路也看不清。這時還得用上馬燈,用手提著,有罩子,照得也比較遠,但這是一種奢侈品,一般人家都沒有。若有汽燈登場,那就更奢侈了,通常只在有大型活動的夜晚,租上一兩盞掛上,四周頓時變得通明透亮。但點燃汽燈,那可是技術活,使用時還得請出租汽燈人來幫你點燃。記得那時全縣做汽燈出租的只有陳氏兩兄弟,那是他們家的祖傳絶活。這種已進歷史博物館的燈具,在前些年南方大冰災時,因大面積停電停水而再度成為搶手貨。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家裡雖有了電燈,但因供電量嚴重不足等原因,家裡用的都是15瓦、25瓦的白熾燈泡,且每天用電時間有限,到了晚上九點(夏天晚些,也就十來點),就被拉閘了。如果還要繼續工作學習,還得繼續點上煤油燈。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八十年代後期,進入九十年代了,國家很多大中小型電站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地有序進行著,電力設備設施開始有了質的飛躍,電量越來越大,電壓越來越穩,燈光也越來越亮。如今,那曾點亮千家萬戶,光芒昔日鄉村的煤油燈、馬燈、汽燈什麼的,甚至連輝煌了幾十年的白熾燈也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被日光燈、水晶燈、LED燈等現代燈具燈飾所替代。
  從燈光如豆的煤油燈到昏黃黯淡的白熾燈,再到光鮮耀眼、琳瑯滿目的各式燈具燈飾,折射出的是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也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七十年光陰似電,人民的日子如同璀璨的燈光,越來越亮堂,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