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古街的春秋

  魂牽夢繞的鄉愁、割捨不斷的故鄉情蘊繞著遊子。
  漫步在五里古街,走進「中街」與「新街」的深巷,雙腳不時被歷史留下的印記吸住。
  街道寬達九米,兩邊是二層土木磚柱騎樓的「中街」,被路人踩的光滑的卵石路面彌漫歷史厚重感。據顏光輝先生介紹,五里街在1917年10月初四夜失火,燒毀34間店。是民軍王榮光發動民眾以五里圳為界,建起從「丁字街頭」到斜嶺頂的一條街。
  「新街」的「新」字讓人聯想比「中街」後建。沒錯,「新街」比「中街」晚兩年。乃閩南軍閥發動民眾出資,興建從新亭路口至吳厝橋,規模和樣式與「中街」相仿的街道。
  在「中街」的「海客巷」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大樓名曰「興德堂」。遠觀紅磚黑瓦,近看六支紅磚大柱高高聳立,白瓷欄杆點綴其間。大樓紅、白、黑相間格外醒目。
  一座龜形大樓屹立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之前,如同巨龜吞吐青雲般獨樹一幟讓人再次駐足。
  東西走向的二層小樓仿造龜的造型而建,前是龜頭,後為龜尾。
  五官齊全的龜,二樓前廳的兩邊窗口是眼睛,鼻子和嘴巴則是一樓前大廳的大門和頂格,耳朵為兩邊點綴的小窗,大門上面的屋簷蓋乃是頭,樓頂呈八卦形狀的瓦蓋是殼。龜的屁股及尾巴由院內顯六角形涼亭蓋和大門口的水泥路組成。
  從龜形大樓的二樓大廳中脊樑下掛著的大紅匾上得知,此樓名曰「環形堂」。聽大樓主人林金党講,此樓已興建百年,高2米的圍牆,前後各有兩段建成1.5米高從而成為小龜狀。從空中俯瞰整座庭院宛如大龜馱著小龜寓意百歲千年。
  龜形大樓點綴古街演繹獨特風景,古建築承載古街的春秋寄鄉愁,見證著古街的歷史。
  時光荏苒,如今的古街雖褪去商貿的繁榮,卻正「修舊如舊」地保留原貌,讓五里古街的文化底蘊繼續煥發,使人們古街漫步尋覓內心歸宿時,記住情懷之魂——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