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大爆炸逾百人遇難

四千多人傷 政府宣佈為遇難者哀悼三天

  【香港中通社8月5日電】當地時間8月4日晚6時,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中心附近一個港口倉庫區發生巨大爆炸事件,造成超過100人喪生;另有4000多人受傷。黎巴嫩總統奧恩宣佈貝魯特為受災城市,在貝魯特實施為期兩周的緊急狀態。黎總理迪亞卜宣佈5日為全國哀悼日。
  綜合外媒報道,爆炸具體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多名黎巴嫩官員提及,有大約2700噸硝酸銨自2014年起便存放在貝魯特港口區倉庫內。
  爆炸發生後,黎巴嫩總統奧恩在總統府的社交媒體帳號發表聲明稱,港口倉庫內存放2750噸硝酸銨長達6年之久且缺乏安全措施的做法“令人難以接受”。奧恩主持召開緊急安全會議,黎巴嫩最高國防委員會在會上要求成立調查委員會并在5天內就事件提交調查報告。此外,會議指出,爆炸受害者家屬將獲得賠償,另外港口進口貨物將被運往黎巴嫩北部的黎波里港。
  奧恩強調,要徹查爆炸事件,并將嚴懲相關責任人。總理迪亞卜稱這一爆炸是“災難”,誓言要讓肇事者“付出代價”,並宣佈5日為全國哀悼日。
  黎巴嫩OTV電視台援引情報部門消息人士的話報道,黎巴嫩國家安全局5個月前就因貝魯特港口有大量硝酸銨展開了調查。調查確定倉庫內的物質極其危險。
  根據消息人士的信息,爆炸物(硝酸銨)曾在一艘懸掛一非洲國家國旗的船上,這些爆炸物數年前由於巨額債務而被貨主拋棄。
  報道稱,2014年,在船上的這些硝酸銨需被卸載,隨後便卸在了貝魯特海港12區。
  美國地質調查局收集的數據顯示,當天爆炸產生的地震波相當於3.3級地震,實際威力更是大於3.3級地震。附近居民形容爆炸事故“就像一顆原子彈(爆炸)”。連遠在地中海對岸的塞浦路斯都有震感。
  事發後,美國駐貝魯特大使館發表聲明,稱有消息顯示爆炸釋放有毒氣體,建議人們戴上口罩并留在室內。
  硝酸銨首次出現於17世紀,在農業中主要用作高氮肥料,同時也是一種強效炸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硝酸銨成為了製炸藥的必備材料。
  硝酸銨不耐高溫,在高溫下能以不同方式進行分解,同時放出氨氣和劇毒的氮氧化合物。硝酸銨並能與任何易燃液體、許多粉狀金屬,形成衝擊力極強的爆炸混合物。鑒於此,多數國家都對這種危化品制定了標準,在生產、貯運和使用中必須嚴格遵守安全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