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殊勝因緣

  《六祖法寶壇經》第一品〈行由品〉,是六祖惠能大師講述他一生求法、得法的經歷。回到中國唐高宗儀鳳二年歷史上的那一幕,六祖大師從廣州法性寺來到曹溪南華山寶林寺,並被韶州刺史韋璩等人禮至大梵寺講法。
  六祖大師講到原籍范陽的父親因被流放到嶺南,改為新洲人。父親早逝,他與母親後遷移到南海。偶然中聽到有人念《金剛經》而頓悟,於黃梅縣拜見五祖弘忍大師。五祖故意說他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作佛。他回:「人雖有南北的分別,佛性沒有南北的分別。」五祖雖賞識他的見解,但又恐有人對他不利,安排他在槽廠做劈柴、椿米的工作。
  接下來是流傳於世的作偈故事,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來到碓坊問惠能「米熟了沒有?」惠能回「早就熟了!只是欠人篩過。」入夜三更,五祖把頓教心法與衣缽傳授給六祖惠能大師,囑咐他向南去廣西,但不要急於說法。
  五祖送六祖到九江驛口並把櫓搖船,六祖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這句話也流傳於世,讓無數人獲得啟發。筆者聯想到嬰兒靠大人餵食的時期,到小孩子學會了自己穿衣服、吃飯、走路,以至慢慢長大懂得自理。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觀照,何時能領會到六祖大師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能生萬法」?
  星雲大師解說「所謂師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緣……就算遇到良師,我們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師。」星雲大師在《全集》提供大家自度的方法:要改心、要換性、要回頭。星雲大師說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末句的「信受奉行」,一般人都會說聽到了,但幾人能實踐?所以讀《壇經》能領悟自度,需要有「如是我聞」,也要能「信受奉行」。
  真是一份珍貴的因緣:人間最大殊勝事,餘生埋首讀《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