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已經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終點

  常人社會有它的規律,與修煉者眼中的苦與樂不同。 據社會調查顯示,有過瀕死經歷的人在死亡的那一刻並沒有感到恐懼。 相反,他們突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有一種潛在的興奮感,但沒有痛苦。 普通人拚命爭取的東西我們不想要,但我們有些普通人卻連都得不到。 修煉者真的能放下心靈的摩擦,真的能放下一切,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嗎? 走出去,面對舊勢力千變萬化的考驗。 如果很難忍受,那就再忍受一段時間。 如果它不起作用並且很難說,那就嘗試一下,看看它是否有效。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的話,你會發現另一個村莊有美好的未來。
  當你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你會放手嗎? 無論發生什麼,都是針對修煉者的「心」。 只要看看自己,就足以生起分別、痴、執、喜、嗔……這就是考驗。 一個又一個的判斷並不能證明別人,只能證明自己。 回顧自己這麼久,誰自稱是修煉者,真的達到了無病無災、輕鬆自在的境界呢? 看起來比同齡人年輕20歲? 如果我們今生沒有經歷死亡,那麼當我們進入更高的世界時,我們會明白從生到死的轉變過程嗎?
  近年來,每當身邊有同修去世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在夜深人靜時問自己:有的人修得比我好,比我堅定,打坐的時間更長…… 70多歲、60多歲,甚至只是50多歲的人紛紛死去,患上腦梗塞、心肌梗塞、癌症,面色蠟黃、無光澤。 關於我的什麼? 我已經脫離了三界、生死了嗎? 顯然不是,密勒日巴尊者接著說道:「這個我們如此害怕的所謂『屍體』,此刻就和我們住在一起了。」 我們有什麼資格評論別人的生死? 關於死亡,只有兩件事是確定的:我們總有一天會死去; 我們不知道自己何時或如何死亡。 專注於外在對於修行者清晰、明智地觀察內心的能力沒有任何好處。 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投射出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和逃避。
  死亡本身既不令人沮喪也不令人興奮,它只是生活的一個事實。 心性是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本質,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真理。 瞭解心性是瞭解生與死的關鍵。 如果你有幸陪伴一個臨終者,我想與你分享這段話:臨終者正處於生命最脆弱的階段。 當他表現出憤怒或緊張時,我們需要學會傾聽並保持開放、平和的平靜,讓他感到被接受。 避免向他傳教,沒有人願意被別人的信仰「拯救」。 請記住,你的工作不是改變任何人,而是幫助你面前的人接觸到他或她自己的力量、信仰、信心和精神。